10月29日,笔者与几个同事因公来到位于皆蒿村的台江红军清水江渡口遗址报效渡口,却感觉到这是个令人魂牵梦绕又升华自我的地方,是一座有巴拉河温度的苗寨皆蒿村。
老屯乡皆蒿村,一艘载史之船。历经多年岁月沉浮,本就风姿绰约。而今,它以台江苗族勤劳、淳朴的风貌为妆,长征精神为魂,在清水江畔开启一段新的航程。
台江红军清水江渡口遗址报效渡口碑
以前,说起皆蒿,当地人大都摇头叹气。该村由原来的阶薅村、南你村和岩寨村合并组成,这里山水相隔、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矛盾繁多,是县里有名的软弱涣散村。
“出门就是水泥路,家家通上自来水,我们农民也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10月29日,正在村活动室激活养老保险卡的阶薅村四组村民张启华说到现在的家乡变化,甚是自豪。
近年来,该村以“十户一体”基层治理模式为抓手,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狠抓村干部作风建设,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带领余名皆蒿群众跑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加速度”,皆蒿支部先后在年、年、年、年连续4年被中共台江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年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年、年被中共黔东南州委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实现完美蜕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总有人会书写它,传承它,捕捉它的光影,使其重绽华彩,赓续血脉,而这人正是——皆蒿人。
下药祛病别孤岛
皆蒿大坝的蔬菜大棚里旋耕机轰鸣,小三轮穿梭,一片热火朝天的秋冬种景象。阶薅村四组村民吴通才说:“我在这生活了一辈子,从没想过我们四组能修桥通路!”
年以前,背靠大山、面向巴拉河的阶薅四组,在每年雨季来临时都会变成一座孤岛。遇到河水上涨,水流湍急,滑索和摆渡舟便无法载人通行,造成村民无法外出,小孩无法上学,更甚者生病都无法就医。
当年红军走过的小路,如今已是宽广的硬化公路
“阶薅的发展绝不能被一条江遏制住咽喉,一定要架起连接外界的桥梁!”时任党委书记李小锋如是说。年,乡党委、政府下定决心,顺应民意,决定修一座通往阶薅四组的水泥桥——中再姊妹桥。一时间,皆蒿沸腾了,全村上下迸发出强大的干劲和激情,干部群众昼夜奋战,一个月内群众捐资6万余元,历时1年,大桥竣工通车。
一石激起千层浪。修建阶薅四组大桥获得群众大力支持,皆蒿村乘势而上,修建了横跨巴拉河的岩寨水泥桥,新修硬化通往阶薅四组寨内公路1.5公里。年,更是一个月内完成修路民事纠纷及征迁工作,跑出了项目建设的“皆蒿速度”,使阶薅四组不再是一方孤岛。
中再姊妹桥——台江红军清水江渡口遗址报效渡口
凝心聚力迎新风
“曾经这个几个寨子本是同饮一江水,但干部群众互不信任,离心离德,不仅经济发展落后,民风更是彪悍。村民经常上访告状,项目投资都不愿来。”说起过去,老村干潘文伦感慨颇多。
如何才能确保全乡的稳定?“只有从党员干部抓起,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纯民风。”老屯乡党委班子给皆蒿把了一脉。
近年来,该村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制定考核方案和细化村规民约,实行党员积分管理,每月考核通报,以实绩论英雄。同时,以“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狠抓党员理论作风学习,强化党员教育管理。
“现在,我们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实,争先意识强。”皆蒿村支书刘跃军介绍说,村班子领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走,已成为了皆蒿的一种新风。
年以来,该村充分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职能,调解矛盾纠纷97起,调解成功95起,调解成功率97.94%,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保持零上访,确保村内和谐稳定,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逐年提升。
赓续血脉展新姿
道路畅通了,人心齐顺了,基础扎实了,但全村产业基础依然薄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的带动示范作用还能再提升。
“我们的寨子,曾经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就是渡口!我们有着最好的学习资源,最生动的党课,最真实教材,没有理由学不好!”这是刘跃军年初在该村党史学习教育启动大会上的讲话。今年,皆蒿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立足良好工作基础,牢牢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根本落脚点,由此,皆蒿村拉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如今的红军渡口,产业兴旺,图为皆蒿蔬菜大棚基地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村干部群众铆足干劲、蓄力齐发,朝着既定目标坚实迈进。学习成果带来的变化也正在徐徐展开,该村成立了皆蒿村党支部领办的台江县皆蒿聚力种养殖股份专业合作社带动37名社员进行辣椒育苗,人均增收元,合作社增收10万余元。同时通过有秩序有组织输出劳动力余人次到广西砍甘蔗,人均纯收入2.4万元。
姊妹桥上秋意凉,皆蒿苗寨事业火。这个红军长征走过的渡口,昔日贫穷落后的苗寨,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朝着乡村振兴新征程奋蹄出发。
通讯员刘开义
编辑凌忠云
编审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