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五桥”建“五家”共奔幸福小康路
张玉兰摄影报道
为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促进安置新区搭建 心连接民心、农民变成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梁,不断引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从“搬得出来”向“融得进去、和谐发展”转变。
搭建感恩桥,建设奋进之家
社区以组建3支队伍,充实基层 组织力量。组建社区团支部,配齐配强基层团组织班子,构建“社区 支部+‘新市民·追梦桥’中心+社区团支部”三级联动体系,打造群团一体化;建好社区群众自治组织,选好三委班子、居民小组长,加强志愿者、物业队伍建设,提供完善便捷的社区服务;设立工青妇工作服务站,利用青年夜校、四点半学校、邀请专业讲师等开展 策理论宣讲、感恩教育等活动,激励引领搬迁群众听 话、跟 走、感 恩。
sale
工青妇在社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11次,覆盖群众余人。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开展跨界关爱工作并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台帐,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工会,目前已有名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工会,鼓励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搭建致富桥,建设幸福之家
台江县立足社区实际,有效整合工青妇和街道人力资源,建设完成“新市民·追梦桥”工青妇工作站、“妇女·儿童之家”。为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台江团县委利用青年夜校定期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协助妇联在移民搬迁点开展五期的家 及刺绣培训,联合信用社开展“青扶贷”小额信用贷款,并向安置点符合条件的青年 宣传,增加创业青年贷款渠道。今年以来,社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5次,覆盖群众余人,新市民生产生活知识宣传活动9次,覆盖群众达余人。
sale
社区儿童在图书室认真的读书
通过招商引资,社区已开办1个箱包厂、1个食品加工厂,2个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扶贫工作坊, 对岗就业,推荐和引导企业在安置点开办扶贫车间,切实解决新居民中大龄、残疾人员和居家妇女就业问题,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发展美好愿景。
搭建连心桥,建设温暖之家
走进安置小区,不仅建有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图书室、多功能健身场地、宣传栏、还有四点半学校等多个文化活动阵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更丰富了群众的脑袋。方黎湾社区志愿者邰再成介绍,为摸清困难家庭实际需求,做好跟踪服务,不断加强妇女儿童困难家庭台账的更新,工青妇建立健全完善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困难家庭台账,形成社区团支部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制度;利用青年夜校、四点半学校为契机,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开展送教上门、上门辅导等方式,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进行爱心陪伴,累计收益群众余人。
sale
社区志愿者送教上门
以爱心助力脱贫攻坚为契机,开展茅台王子奖学金助学,共有6名社区困难儿童受到每人元的资助;联系凯里爱心人士,每年帮扶社区13名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价值元的物资,并定期带到州内参观。
搭建平安桥,建设和谐之家
为促进搬迁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村民到居民的转变、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稳定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社区借助“四点半学校”培养新居民子女尊老爱幼、尊师重教道德素养以及个人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习惯,并通过社区“四点半”课堂,明确专职志愿者负责课业辅导、文明教育,解决务工群众后顾之忧,切实上好就业创业引导课。
sale
四点半学校的老师正在为社区儿童授课
近年来,台江共青团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夜校及志愿服务站,在课堂、服务中宣传 的方针 策、法律法规,切实上好 的 策宣讲课。到方黎湾社区、北门湾社区开展权益保护、法治、禁 、消防宣传5次,累计宣传群众人次;利用社区志愿者队伍协助妇联、工会、社区开展调解4次,累计受益群众30余人,并采取上门走访的形式对群众做心理疏导工作。并开展送教上门、清洁卫生、禁 宣传、法治宣传、课外辅导等志愿服务11次,累计收益群众余人。
搭建融合桥,建设文明之家
为让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 和 府的温暖,台江县组织迁入地学校教师帮教、迁入地学生与搬迁学生“手拉手”等活动,帮助新居民入学子女融入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联合工青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活动,进一步纠正“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薄养厚葬、 博之风”等四大陋习,切实夯实新居民道德“基石”,以台江主人翁的身份迎接新的生活。目前方黎湾社区、北门湾社区已建立青年夜校,四点半学校,主要用于开展脱盲再教育、生活常识、家风家教、励志感恩教育等宣传活动。其中四点半学校每月开展20期,累计服务人次余人,青年夜校每月开展16期,32课时,累计服务人次60余人。在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5个安置点已开展文体活动共计9场,受益群众余人。
sale
志愿者们上门开展青年夜校
台江县将继续在“新市民·追梦桥”工作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 策宣传力度,完善体制机制,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助力新居民真正“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