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经济是农民群众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村寨周围土地为资源,以家庭为基础,庭院为主体,产业为核心,增收为根本,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
今年以来,台江县施洞镇立足实际,引导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家庭院落、闲置土地等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庭院空间发展多种庭院经济模式,以“五院”(种养殖庭院、加工作坊庭院、园艺苗圃庭院、休闲旅游庭院、高密度养殖庭院)经济为抓手,推动农户庭院经济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切实把农家庭院“方寸地”建成农村家庭的“增收园”,巩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目前,全镇发展庭院经济数为户,其中高密度养殖庭院户,加工作坊庭院户,休闲旅游庭院户,种养殖庭院户,园艺苗圃庭院户。
科学规划,庭院建设蹚出“新路径”
台江县施洞镇充分对接上位规划,全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农房建设、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和红色文化传承;通过上下联动、多规合一,统筹农村耕地、林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农用地等各类土地空间和产业布局,对农村发展庭院经济进行合理规划,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等原则,在偏寨村建成村集体乡村菜园、红军驿站、精品民宿、加工作坊、休闲旅游庭院,蔬菜种植庭院、果树苗圃庭院、农事体验旅游线路和红色研学基地。按照每个区划庭院的面积、形状、位置,科学规划设置,优化庭院结构,制定合理的庭院经济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将庭院建设成微观与美观相结合,红色与特色相融合,发展与增收双丰收的新路径。
在台江县施洞镇,村民们利用自家闲置房屋改善成休闲旅游庭院
高效利用,闲置资源孕育“新希望”
台江县施洞结合本地的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因院施策发展“五院”经济,充分利用农户的房前屋后、家庭院落、闲置房屋、闲置土地等一切能够利用的闲置资源,培育基础牢、口碑好、效益高,竞争力强的西瓜产业、稻鱼产业、银饰刺绣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及精品农家乐、鹊山鸡养殖等特色产业,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目标,在试点村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如:施洞镇岗党略村稻鱼共作试点项目,依托贵州盛禾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将稻渔综合种养与新型改良高密度养鱼池有机结合,修建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机耕道、旅游观光步道,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亩,建成高密度养鱼池6个,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6万元以上,大幅提高特色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综合效益,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台江县施洞镇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种养殖经济
同时,依托偏寨村红军长征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以红色文化为内核,将偏寨打造形成体现乡土、乡愁、乡情的红色文化体验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今年来,共吸引余人到偏寨开展各类活动,仅在七一当天,偏寨村杨九本户利用闲置房屋改造的休闲民宿庭院共计接待72人就餐,实现经营性收入元。
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共谋“新生活”
坚持发展庭院经济为人民的发展思想,由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帮扶干部等走村入户深入调研村民需要,收集村民发展意愿,按照“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因户施策”的原则,发挥党员示范户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因地制宜自主发展蔬菜、林果、花卉等特色作物和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附加值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形成与农田作物差异化、特色化、互补性发展。
台江县施洞镇群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西瓜产业
施洞镇以偏寨村为试点,大力引导党员群众发展银绣加工作坊庭院、休闲民宿产业庭院等,将中国苗族第一古镇建设与红色研学、民族文化旅游服务水平提升作为庭院经济建设的重点,以“双试点”建设为契机,组织党员群众投工投劳,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可利用土地、院坝、屋顶开展“五院”经济建设,并投入乡村振兴特色田园建设资金18.5万元建起了一批农家乐、种植园、苗族银饰刺绣家庭作坊示范户,既能为红色研学、景区创建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又能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通讯员杨江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正海
编辑钱仕豪
二审凌忠云
三审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