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台盘乡辖7个村和1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总人口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近年来,在三级组织部门帮扶下,台盘乡党委抓住帮扶机遇,创新实施党建强村、能人带村、民生暖村、产业富村“四村工程”,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新路子。
打好“三张牌”,推进“党建强村”工程。一是打好包村联户“责任牌”。认真落实“下抓两级”“下考两级”制度,实行乡党委班子包村联户机制,9名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7个行政中心村15个自然村和小香湾社区,制定《台盘乡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将联系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乡党委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将7名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69名村级后备力量、12名致富带头人的培养作为班子成员包村重要任务,提前谋划推进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压紧压实责任。二是打好督导落实“建制牌”。通过成立乡党委党建工作办公室,选配专职党务干部,实行“周计划、月调度、季度观摩”工作机制,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推进措施不精准、档案资料不规范、工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进行通报反馈,由乡党委牵头抓总,包村联系领导统筹推进,乡党建办同志具体指导,村级党组织书记落实落细,确保问题改到实处。年以来,6个村级党组织获得县级以上表彰,1个村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表彰,2个村党组织获得“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表彰,6个村党组织获得“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表彰,村“两委”成员中有2名获得省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8名获得州、县两级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三是打好工作载体“创新牌”。以“铸魂行动”为抓手,按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细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农村“三资”管理等工作内容,统筹制定涵盖18项管理制度的《村级组织工作手册(村务工作手册)》,严格按照工作手册推进村级党组织政治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统筹村“两委”分工协作,用好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队力量,探索推进从村集体收入中列支奖励优秀村干部及开展党组织活动经费办法,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为村级党务村务运转提供经费保障。在工作手册的推动下,年,5个村级党组织通过组织部门验收通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验收。
下好“三步棋”,推进“能人带村”工程。一是下好建强队伍“先手棋”。为进一步建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开展村“两委”班子成员资格审查,定期对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情况开展分析研判。年来,全乡整顿提升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调整配强村党组织书记5人,4个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7个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完成县级党委备案管理。通过结对传帮带、实战化培训、跟岗锻炼等多种方式,着力培养一支守纪律、讲规矩、作风正、品行好的后备人才队伍69人,为村“两委”换届提供人才支撑。二是下好能力提升“关键棋”。注重加强村干部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政治素养,掌握工作方法,强化带富能力。来共组织村“两委”干部参加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培训、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等60余班次。邀请产业专家学者到田间地头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20余班次。同时,选派乡干部、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力量和致富带头人18批余人次到浙江余杭、江苏苏州等地挂职锻炼、实地培训,着力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三是下好为民服务“决胜棋”。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组织8个村(社区)党组织和村“两委”干部与特殊人员结对联系,坚持做到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重大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丧事难事必到,以及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通过日常走访联系、承诺办理事项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同时,率先在全县设立“村级寒暑假大学实习岗”,引导16名在外就读高校的学生回村参与村务工作。
织好“三张网”,推进“民生暖村”工程。一是织好基础设施建设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原则,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争取各级各部门的帮扶支持,落实整合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发展、财政“一事一议”等惠民政策,统筹推进农村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完成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7个,硬化通村公路和产业路69公里,修缮学校食堂和厕所3个,全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二是织好为民排忧解难网。按照一户一策对贫困户及特殊人群进行帮扶,建立乡、村民情台账,以户为单位发放“党群连心卡”,村干部、党员及扶贫工作队按照“四必到四必访”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民情民意摸排,召开分析研判会跟进解决,分类梳理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责任落实到人,协调各方力量支持,实行限时销号管理。今年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50余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余件。三是织好教育医疗保障网。指导各村成立村级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根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品德优异、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年来,全乡7个村共资助贫困学生人,发放助学奖励金共24余万元。同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村党组织履职内容,要求村干部定期入户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及时反馈提醒,推动家庭签约服务落到实处。
念活“三字经”,推进“产业富村”工程。一是念活“引”字经。坚持党建引领,带强产业实体,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推行“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推选13名优秀村“两委”人员与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7个村均引进万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加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建党组织,在乡党建扶贫示范基地成立党支部,选派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7名党员村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成员和产业项目负责人,并在合作社上建立党小组10个。深化“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户长带动农户以土地、技术、劳动力入股,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实现“双增收”。截止今年6月,棉花村合作社销售收入达万元,村级集体创收51万元,被评为年度贵州省优秀村级供销合作社。二是念活“新”字经。探索实施“党建带实体、企业带基地、基地带群众、金融强支持”“三带一支持”产业发展新模式,争取各级帮扶力量,成立贵州当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黔味豆爹食品有限公司,在平水、红光、阳芳3个村建立了蜂蜜加工、豆制品加工、稻田养鱼、羊肚菌种植4个党建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借助D球村平台发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目前,4个项目总产值达万元以上,实现利润50.2万元,解决劳动力稳定就业人次。三是念活“人”字经。紧紧依靠中组部帮扶干部和杭州、余杭等对口帮扶城市产业扶贫技术人才,整合对口帮扶城市资源项目和销售渠道,依托本地丰富林业资源和坝区优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五彩米、林下养鸡、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低效农作物调减,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助推9种“当健”品牌系列农产品列入贵州省“黔优名品”目录,成功取得“三品一标”,并与北京、湖南、新疆等地知名企业建立销售合作关系。通过D球村平台、货郎书记平台,开展农产品“进超市”“进企业”“进单位”活动,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为省内外50多家单位和企业定点提供农特产品。通过抱团发展主导特色产业,覆盖带动户贫困户,实现集体经济收益近万元、全乡贫困户户均增收余元。
通讯员刘思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晓波
编辑龙立桃
编审杨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