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17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赵勇,中央统战部民族工作局局长华彦龙、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张谋、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郭建民介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中宣部对外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主持。
首先,赵勇介绍了有关情况——
赵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首先我代表国家民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回答大家提问之前,我先简要向大家介绍近十年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集中起来讲就是五个“新”。
第一,确立了“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宏阔视野和雄才伟略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系统阐释了民族工作的战略地位、历史方位、工作主线、重要任务、工作格局、规律方法,科学回答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地昭示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力、实践指导力和积极的世界影响力,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明确了“新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以此为“纲”,作为制定政策、规划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指针;以此以“魂”,像芯片一样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以此为“度”,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和重要尺度。确立这样的主线使民族工作更加突出增进共同性,更加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把民族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第三,展现了“新面貌”。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做民族工作,多次到民族地区视察调研,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奔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新中国“一步跨千年”的“直过民族”又经历了一次从贫穷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多次到民族地区调研,能看到昔日的苦窖水变成了甘甜的自来水,过去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高速公路和高铁通到了家门口,孩子们就近就能上到好学校,老百姓不用到大城市就能看好病。到民族地区看到的到处都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老百姓由衷地感恩总书记、感恩共产党。
第四,汇聚了“新力量”。十年来,各族人民亲身经历了脱贫奔小康的艰辛历程,亲身感受了抗击新冠疫情取得的重大战略性成果,亲身体验了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周年的辉煌时刻,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各族群众的爱国热情,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说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就是生动的写照。
第五,形成了“新格局”。民族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党中央把民族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推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在这个格局下,各地党委普遍都把民族工作纳入到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到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使各族群众都逐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和评判者,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这十年来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新的力量!
发布会解答了哪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来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我国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请问,怎样看待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赵勇:
谢谢央视记者朋友的问题。你的站位很高,问题提得很好。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就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伟大实践极大丰富和拓展了这条道路,这条道路的中国特色“特”在几个方面:
一是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二是特在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水平高低都一律平等,我们这种平等是真实的、是全面的,也是彻底的。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利益都得到了有效保障,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权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三是特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这项制度既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极大地调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这条道路是建立在五千年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我们既要把各民族发展好,更要把共同体这个大家庭建设好、发展好。
五是特在共同繁荣发展。这条道路追求的目标是各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历史上哪个王朝盛世的再现,而是推动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平等之路,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之路,是帮助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复兴之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
党中央强调,要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请问,在这方面过去十年我们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郭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亲自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等许多重要会议上作出明确部署,亲自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重大文化活动,在民族地区调研时亲自关心苗绣、“三月三”节庆、《玛纳斯》说唱等少数民族文化项目发展,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修订制定《文物保护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等政策规划,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红色基因传承、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化创作“骏马奖”评选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各具特色的节庆民俗、展览展演、文化旅游等平台,扎实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五个认同”极大增强。
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一万多名各民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他们大多是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学生、职工等,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走进大城市,龙舟、陀螺等每一个项目都有多个民族的运动员共同参与。在开闭幕式上展示了太极拳、《侗族大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族青年共同参加民族大联欢等活动,共同表演、共享美景、携手同游。因此,各族群众都赞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群众体育的盛会,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是彰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盛会。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民族地区曾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能否介绍一下脱贫奔小康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哪些历史性变化?下一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方面有哪些举措?谢谢。
赵勇:
谢谢记者朋友对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的关心。正如你刚才讲到的,脱贫攻坚奔小康确实给民族地区带来了历史性变化,概括起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通过脱贫攻坚奔小康,各族群众有了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优质的生活环境。这十年,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0.2%。通过脱贫奔小康,无数的人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的人幸福因此而成就。现在民族地区的人均寿命大幅度提高,西藏这十年人均寿命提高了整整4岁。
第二,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过去一些群众“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变成现在“用双脚丈量致富路、用双手打拼好日子”。过去一些人就“守着一亩三分地”变成现在“勇敢闯天下、走四方”。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了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用上了水冲厕所、用上了互联网,种地大多也实现了机械化。可以说,现在各族群众信心更足了、干劲更足了。
第三,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在脱贫奔小康进程中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铁路这一项,民族八省区十年增加了1.58万公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建设了一大批园区,发展了一大批产业项目,发展的后劲越来越足。我到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去调研,了解到这个县在浙江相对是落后的,他们在丽水旁边搞了“飞地”园区,去年这个“飞地”园区创造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36%,创造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全县的近一半,走出了一条“借船出海”的新路子。新疆南疆地区过去很多都是戈壁沙漠,现在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瓜果飘香飘到了大江南北。我在喀什的古城还看到一些群众靠着很有维吾尔族特色建筑,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幸福生活。
第四,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基础更加牢固。去年我到全国海拔最高的一个乡——西藏山南市的普玛江塘乡调研。当地老百姓告诉我,过去这个地方交通很闭塞,老百姓生活很苦,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这次映到我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民居、一条条整洁的马路,老百姓家里面家具很齐全,也非常整洁,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一家老百姓家门口贴了一幅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我想这幅对联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脱贫奔小康极大提高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都更加牢固。
第五,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现在各族群众互相帮助、相互欣赏、相互支持,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现在很多城市56个民族都齐全,多个民族成员组成的家庭越来越多。新疆万名干部和多万户少数民族家庭结对认亲,谱写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中华民族一家亲,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地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将重点扭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屏障“三个关键”,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全国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有个在民族自治地方。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尤其要推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怎么落实呢?在项目选择上,我们既要看能够带来多少经济增长,又要看能够促进多少就业改善民生,是不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项目的论证上,要把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可行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在项目推进上,要尽可能吸纳当地的各族群众就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项目效果的评价上,既要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要看是不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之,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去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硬骨头在民族地区,现在实现现代化的硬骨头也在民族地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谢谢。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中国这些年在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大力推广汉语言使用,有观点认为这可能对民族语言文化发展不利。对此你有何回应?中国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谢谢。
赵勇:
谢谢联合早报的记者朋友对新疆、西藏,对中国民族地区的关心。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