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台江探索新机制践行新文明

「本文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贵州12月1日消息(记者周娴通讯员张强杨秀洪)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围绕市民反映强烈的城市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整治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用城市面貌的一次次“变脸”,换来了市民的一张张笑脸,市民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可喜变化。

“既有大视野,也有精雕细琢,让人回味不已。”“这块土地像是使了魔法,从里到外都蜕变了”……市民们议论着、感慨着。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什么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能“吸粉”?要从哪里接力,从哪里引人气……台江县另辟蹊径,在县委党校设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汇聚新思考、新方案,进一步探索文明实践的“落地机制”。

和谐、文明、尊老、文化、社区……苗疆之美,速度之快,文明之花就这样在台江这座小城里澎湃生动起来……

多元化建队伍,将文明实践充实到群众当中

在台江,有这么一道道“红色”的文明风景:“小红帽”“红马甲”“红袖章”……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社区小巷、交通路口、景区景点,通过交通劝导、文明创建、农技下乡、文体活动等志愿活动,传递着爱心和善举。

这些年来,台江坚持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龙头,部门乡镇及社会志愿服务队伍为支撑,构建“多维度”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共建有志愿服务队支,以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志愿者“合奏”、农村群众志愿者“常驻”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骨干队伍,未来总人数预计达到2万余人。

同时,积极引导各级台江好人、道德模范、乡贤能人、“五老”对象等自发自觉参与文明实践工作,建成了一批常驻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

立体化建阵地,将文明实践送到群众家门口

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台江县本着“群众在哪里,哪里能集中群众,就将场所建在哪”“群众有什么需求,就建什么类型的场所”的理念,推进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矩阵建设。

“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一定要去机关化,要建到群众中去!”台江县将原来机关化的县级文明实践中心搬至便于集聚群众的场所区域,建设了集展示、服务、实践于一体的县级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并以此辐射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五大示范服务平台,将各服务平台作为“责任田”,交给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精耕细作”,拓展文明实践功能,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乡村层面本着“一村一主题、一镇一特色”的思路,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村广场等活动场所,注重将文明实践阵地搬到家门口、田间地头、活动广场等,将文明实践服务向前向下延伸,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宣传效果。

精准化强服务,将文明实践配送到群众心坎

为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台江县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服务模式,以先级文明实践中心为“中央厨房”,围绕发动群众、服务群众这个“终端”,建立了符合多元化需求的“量贩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外卖式”以及契合个体化需求的“小灶式”多维度“三配送”服务模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随着“三配送”模式的开启,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绘画、书法、手工制作、乒乓球、心理咨询等服务……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正处于深化拓展的关键阶段,台江县全面提升文明实践的实效性、精准度和体验感,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双向提升的建设路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