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情歌吃姊妹饭台江姊妹节原来如此妙趣真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妙趣真情姊妹节姊妹节是贵州省台江县施洞一带苗族最独特、最风趣的节日。这个节日自农历三月十五起,白昼洒满了阳光,夜晚沐浴着月华。女性是姊妹节的主人,姑娘们要穿戴最美的盛装银饰,打扮得花团锦簇去踩鼓,与后生交往,寻觅伴侣。男男女女在一起吃姊妹饭、畅饮、唱歌,把苗族社会最美好的情感、习俗都一一享受和展示。过姊妹节在清水江畔踩鼓的欢乐,你只要领略一次,定然终身不忘。踩鼓场上的盛装姊妹姊妹节的传说真是多姿多彩,我听到过五六种,这里挑三种来说吧。苗族先祖从遥远的东方,经历一次次的迁徙来到清水江边,嫁出去的姊妹和家人越离越远。于是姊妹们每年春天,到水田里捉鱼虾,相邀已嫁的姊妹们回娘家,吃姊妹饭倾诉无尽的思念。从前,寨子里的男人每年都要到远处去打猎,天长日久回不来。老人让姑娘办姊妹饭,呼唤后生们回来过节,有情人互诉衷肠。苗族姑娘在水田里抓鱼,做姊妹饭施洞芳寨的传说是:老古老古的时候,偏寨有一位美丽的敖觉姑娘,她与杨家寨的姨表金丹相好。可姑娘磨破嘴皮,阿妈就是不点头。敖觉独坐家中伤心流泪……到了三月十五春暖花开时,敖觉终于走出家门,邀了寨上十几位姑娘,一起去金丹家住的杨家寨。她们下到水田里捞鱼虾,与后生们“打平伙”。第二年的三月十二、十三,以敖觉为头领的姑娘们,又邀集起来去捞杨家寨田里的鱼虾,吃“姊妹饭”。两天后的三月十五日,杨家寨的后生金丹他们还礼,到敖觉和姑娘们住的偏寨来了,还抬了一头嗷嗷叫的大肥猪,来做姊妹饭。男男女女大家唱歌、踩鼓,不知不觉就玩了一天一夜。以后,“吃姊妹饭”就成为定规,代代相传。如今称为“姊妹节”。采摘树叶做姊妹饭第三种说法有时间、地点和人名,与施洞的姊妹节契合得特别紧密。每到农历三月的这几天,偏寨、杨家寨、芳寨、老屯……这些寨子,那浓郁的姊妹饭香弥漫在各家各户,红、蓝、黄、黑、紫的五色糯米饭,白水煮的坨坨肉,还有鱼虾、腊肉、酸菜、米酒和嘹亮的敬酒歌,共同组成了这方独有的苗家的姊妹饭。刚出锅的五色姊妹饭午饭后,大家涌向清水江边的踩鼓场。远道而来者,母亲捧着女儿的节日盛装,临近踩鼓场才找户人家,来给姑娘换上。盛装银饰顿时把姑娘装扮得宛若天仙。盛装的女儿,就是母亲一生一世的骄傲。姑娘们围着圆圈踩鼓,深碧泛蓝的江水、闪亮的银饰、艳丽的盛装,构成了最美的色彩跃动。有情人在这儿相会,过去不曾谋面的姑娘后生在这里结缘。盛装去踩鼓传统上,吃姊妹饭最有趣的活动是姑娘向新结识的后生赠送彩色糯米饭。时光倒转到六十多年前,歌手刘八九(国家级苗族古歌传承人刘永洪)还是个年轻英俊的后生,一位姑娘用新帕子包彩色糯米饭,羞羞答答递给他。他接过来,糯米饭沉沉的足有五六斤。他怦怦心跳,迫不及待地要看这糯米饭上会放些什么物件,他找了个旮旯避开众人打开,呵呵,里面有刺——那是针,枞树叶——那是花线,大张树叶——那是绸缎,而最神秘的一样是“倒勾藤”,一见这个,刘八九心花怒放!因为它示意“倒勾藤勾连着你!”刘八九立即让朋友们见证这物件,并欢天喜地分享了那些吃食。几日后的赶场天,刘八九将她送来包糯米饭的帕子包了糖、针、花线、绸缎、还加上鸡、鸭、肉,最要紧的,是他添上了一根粗拙的倒勾藤回送。质朴而美好的习俗啊。当年吃姊妹饭,礼品不论丰欠人们都不在意,而它所传递的情意却能让人回味一生一世。刘跃梅为父亲装扮去踩鼓场如今,耄耋之年的刘八九和他的妻子穿越到了当年,朴实深情的姊妹饭歌又声声唱起。刘八九:“天天晚上到你寨上玩,我把你家门口的石板都坐玉了,我们还没有谈婚嫁。你若真不嫌弃我,可能与我结成双?”妻子:“郎像织布梭子一样,来来去去,去去来来,郎是织虚的还是织实的呢?是织厚布呢还是织稀布?郎若真心实意来看我,我们就会结成双。郎啊千万别骗我,骗我我就会心焦,没有心思做活路。那样,谁会来帮我家做?”国家级传承人刘永洪(刘八九右三)与妻子(右四)在家门口(图片由贵州省非遗中心提供)姊妹节不仅是年轻姑娘的节日,那些从施洞嫁出去多年的老姐妹,也像淙淙溪流,从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汇聚到这清水江边。芳寨的潘家,就迎来了从革一大塘那边来的三十多个老姐妹,楼上楼下挤满宾客。我侧身进去,屋里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看过踩鼓,吃过晚饭,老姊妹们放开嗓子,歌声把她们带回同绣嫁衣的青春年华。夜深沉了,歌声把月光撩拨得明澈辉亮,姐妹们唱啊唱,唱到眼皮打架脑壳啄地,倏然进入梦乡。吃姊妹饭。左二是张定祥大歌师。撰稿:余未人编辑:小千黄祐捷(实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