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航号浙大二院
巍巍雷公山
滔滔翁你河
帮扶路上山河为证
浙二人倾尽多个日夜
托起一座城的健康梦
从江南水乡,走进黔山苗岭,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使命践行,这是一次仁心守护。年9月初,医院委派,跨越千里,扎根贵州大山,在贵州贫医院担任院长,医院全面工作,坚守台江近5年。在这五年中,汪四花是当地百姓口中的“四花院长”,她以爱为薪火,为当地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医院医院,蝶变为具有区域性医院,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口帮扶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全国第一名。
今天(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汪四花
浙大二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手捧沉甸甸的奖杯,汪四花难掩激动心情:
“决胜脱贫攻坚,征程正未有穷期。
我在台江的五年时间里,
深刻领会到脱贫攻坚,
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感谢浙江大学、浙大二院,
他们是我这些年的坚强后盾;
感谢与我共同战斗的帮扶团队,
克难攻坚,苦硬进取;
医院全体同事,
对我的信任和携手共进,扶志扶智并进。
帮扶一时,牵挂一世,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
我将以台江帮扶经历为积淀,
继续在统筹衔接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
发挥作用,护佑人民健康,
这是我藏在心中沉甸甸的责任。”
四花院长和台江分院的故事
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有17万人口,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年4月,应中组部帮扶台江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浙大医院缔结对口帮扶关系。一个月后,医院有了新的身份——浙江大医院台江分院。
作为组团式帮扶的核心人物,浙大二院急危重症科护士长汪四花被委以重任——担任台江分院院长。
临出发前,党委书记、时任院长王建安拍拍汪四花的肩膀说:“千斤重担落在你肩上,前路必是千难万难,但不要怕,我们始终站在你身后,做最坚强的依靠!”
带着院领导的殷切期望,为尽快改变台江分院面貌,去台江前刚做过手术的她,始到任便带着病体马不停蹄开展工作。
“既然来了,就要干一番实事!”,她深入病房、了解情况、交流调研、职工谈话、召开座谈会成了她除吃饭、睡觉外的全部生活。通过无数次的调研、访谈,医院的困难程度远远超出她的想象,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尤其是思想理念急需要提升。
看到台江老百姓大病小病要往凯里跑,一趟来回的花销非常大,汪四花心痛了,她决定留在台江,为当地老百姓做些事。汪四花带领帮扶专家们为台江分院量身定制了发展大计,并有条不紊地付诸于行动。
1
因地制宜,精准帮扶
抓好源头,要从根本上改变。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的她,决定“第一把火”先从制度烧起,用制度来约束人。
通过与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交心谈心,医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娘家”的成功经验,团队制定和改进了多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为内容的“6S”管理活动,倡导“患者和服务对象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推进制度与流程落地,采用“四部曲”:培训—考核—稽查落实—改进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挂钩等相结合四步推行,成功将6S管理新理念和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嵌入”台江分院的管理和运营。
汪四花常常说:“只要是患者反映服务态度不好的,医院工作的事和人,都要一查到底,给患者和大家一个交代,这些得罪人的事我来负责”。
在她强有力的推动下,不到半年时间,医院面貌悄悄变了:院区标识清楚了、库房整洁了、道路平整了、车辆停放有序了、院区环境干净了,医院整体形象得到显著的提升。医院职工对汪四花的满意率超过95%。
2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提升内部动力,是医院生命的源泉。医院要在5年内打响知名度,实现帮扶既定目标,任务非常艰巨。为此,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浙江大学、浙大二院成了汪四花帮扶团队最大的依靠。
在扶贫工作组的支持下,汪四花曾多次深夜11-12点坚持参加台江县委扩大会,积极争取台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医院债务,解决人员编制,解除临聘人员的后顾之忧。
近五年来,浙江大学、浙大二院共支持万元,购买胃肠镜,创建了消化内镜中心;购买1.5T磁共振,创建了核磁共振室;购买DSA,创建了心血管介入中心;同时,创建了泌尿外科、中医康复科,实现妇科、产科分科;还搭建了黔东南州第一个远程会诊中心、eICU远程平台、数字病理远程共享平台;台江分院发展逐渐上正轨后,自投资金余万元,购买64排层CT,创建64排CT室。医院新建学科及平台18个,打造“5+2”重点专科,医院学科建设。现在许多以前诊断不了的疾病现在能确诊。患者不再为医院,大大医院带来的就医成本。
浙大二院还相继派出44批次70名涵盖管理、泌外、内镜、麻醉等近20个学科专家深入台江分院帮扶。平均每月8-12名专家常驻台江分院,其中医疗专家均为博士。医院,每月同时拥有这么多博士在临床第一线坐诊,这在黔东南也是前所未有。
扶贫扶志,立人为先。如何充分发挥专家们的帮扶效果,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汪四花和团队们探索出了“五结合”的模式,即“组团式”与多学科相结合、长期帮扶与短期帮扶相结合、业务指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导师制带教与双向考核相结合、专家派驻与发展需求相结合。其中,“组团式帮扶”和“导师制”带教模式成为亮点。探索了“七个组合拳”的人才培训模式:比如帮扶专家传帮带移植造血细胞,远程平台学习活跃造血细胞,创建“急救小组”繁殖造血细胞,急救演练强化造血细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活化造血细胞,选派进修学习激活造血细胞,举办学习培训营养造血细胞等。“急救小组”和“急救演练”模式已在黔东南推行。这有力促进了帮扶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化,为医院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护团队。五年来,急救患者人,成功89人,抢救成功率74%。
如今,台江分院已经开展新项目新技术项,其中分院本土医师独立胜任81项,成为根植于台江带不走的技术。
质量立院,口口皆碑。医院按“制定质量管理架构、落实目标管理、持续质量改进”等方法提升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和投诉大幅减少。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病人大幅回流,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帮扶后与帮扶前同期均值相比,门诊人次、住院人次、手术台次分别增长%、65%、%,外县来院门诊、住院分别增长%、%,转诊率下降至5%。医院院风院貌得到蜕变,一支业务上有希望的医护队伍正在成长起来,当地苗族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台江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的困难,病人不再舍近求远去看病,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医院开始转亏为盈。
文化兴院,理念先行。坚持建设文化凝人心、调整政策稳人心、节日慰问暖人心、行政查房贴人心、开展活动聚人心、价值理念润仁心。医院文化建设和优化服务方面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规范了医务人员服务行为,强化微笑和主动服务意识。同时为患者推出许多人性化服务的新举措,如:聘请苗语导医,不仅为听不懂普通话和客话的苗族同胞到我院就医问诊提供沟通的便利,还指引、搀扶、协助老年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新CT室,为了让苗族患者听懂医师的指令更好的配合检查,CT操作提示语音系统导入苗语语言,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她不仅心里装着患者,全院干部职工也都挂在她心里。在年5月医院实现转亏为盈后,她首先解决了临聘人员的养老保险难题,解除了临聘人员的后顾之忧。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得到增长,凝聚力获得空前的强化,精、气、神焕然一新,消极怠工现象不复存在,95%医院发展充满信心。
3
最深的牵挂,最大的担当
汪四花常说:“我们驻点台江,帮扶黔东南,辐射贵州省。”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她带领帮扶专家团,医院落实相关工作,周末则走村串寨进行义诊帮扶,这些年,已经把台江县的村寨都走了一遍,义诊、宣传党的好政策、普及健康知识,共计开展医疗下乡义诊活动30余次,免费义诊病人余人次。
台拱镇南省村6组邰光芬,鼻癌晚期,因长期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把能借的亲戚朋友也都借了个遍,但病情还是在不断恶化。义诊时,汪四花听说后,便与帮扶专家冒着大雨前往她家探望,留下联系方式,嘱咐家属第二天带她到台江分院免费检查。当得知该病人癌肿已多处转移,确难治愈后,汪四花给她带去消炎和止疼药,力求能减轻她的痛苦,并且安慰鼓励她。病痛折磨着邰光芬,但汪四花等专家的关心,让她感动不已、连连致谢:“谢谢院长来看我,给我鼓励,我会坚强地与癌症作斗争”。
年5月12日,是母亲节,也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汪四花得知剑河县某村一位女孩患病后无法说话,需要救治,她放弃了难得的周末休息,带领帮扶团队绕过4个县,路过悬崖峭壁、深山老林,在弯弯曲曲的山路奔波近5小时来到女孩家中,为孩子作详细的检查,并拟定了治疗方案,在“母亲节”里送给孩子一份来自远方的爱。
哪里有需要,她和团队就到哪里去。丹寨、剑河、雷山、天柱、遵义、正安、湄潭、丹寨、玉屏、黄平,他们的脚步遍布黔东南及贵州省的许多地区,仁心仁术的好口碑也在贵州十万大山间传扬。
4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远近乡里的患者纷至沓来,台江分院成为百姓健康的依靠。
在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浙江大学、浙大二院的全力支持下,在汪四花夜以继日的带领下,医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医院学科发展及技术力量和就医环境均实现跨越式发展,医院医院的蜕变。浙大二院帮扶台江的事迹也得到了国家、省、州、县各级领导及广大同道的认可和肯定。
年4月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时任中组部部长赵乐际莅临医院调研,对帮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年5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通过浙大二院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对浙大二院在医院的帮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年4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来到医院视察,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了解帮扶工作的落实情况和成效。
事迹还受到央视一套新闻联播2分38秒“真帮实帮,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的聚焦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健康报、人口报、中国卫生、人民日报、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浙江日报、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60余家媒体相继发声,见证这个时代的医疗扶贫典范之作。
浙大二院的扶贫事迹
荣获30余项荣誉
年,代表浙江大学参加教育部第二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评选,获得十大典型项目之一殊荣。
年,获得“医院对医院工作专项督导检查”排名第一。
年,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医院名单前茅、医疗扶贫榜样、第三届县域医疗榜样力量“医院”、《年度医院》、《年度全国70医院》等。
年荣获“全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总支”、“省文明单位”;黔东南州“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
医疗扶贫
年11月7日,汪四花终于完成了组织交给她的任务,告别了战友和一同作战了近五年的台江同事,回到阔别近五年的杭州。
家中,年逾90的父母亲翘首以盼。在五年中,经历结婚、毕业回国、工作、生子的女儿,也含泪等待。作为母亲,又是女儿的她,将用陪伴弥补对亲人的内疚和遗憾,更将以家人的爱为动力,在归来后的医疗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百姓的健康事业继续奋斗。
汪四花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用满腔热忱助力医疗精准脱贫
是“白衣天使”心目中
看得见、摸得着、道得出的
新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