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鼓重槌破茧成蝶组团式教育帮扶助推

今年5月份从贵州省技能大赛斩获了手工苗绣一等奖的奖项回来之后,课余时间,李凤英基本上都泡在了学校的刺绣室里。   这个16岁的苗族女孩,似乎带着刺绣的基因。在台江中等职校一年的学习,就从省里的大赛上拿回了大奖。

李凤英在练习刺绣

学校在各级各项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州级以上各类获奖项,突破了办学史上国赛零的记录,连续两年位居全州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金牌榜之首……年以前,台江中等职校在各大比赛中毫无声息。如今,却“拿奖拿到手软”。   究其根源,“组团式”教育帮扶给学校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杨晓波摄

近年来,在三级组织部门领衔帮扶下,各帮扶单位按“杭州组团、省内组队、内外结合”的方式派出管理团队及师资到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支教帮扶,对学校进行全方位植入式帮扶,开启台江县职业教育新篇章。   强硬件、抓内涵、建体系,组团式帮扶团队带来硬件条件的改善和产教新融合的推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敢闯敢试的作风,推进学校整体改革。   借助帮扶这个外力的推动,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启了创建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工作,并于年顺利通过了审创初评。

学校钢琴课

学校改扩建项目推进、各项制度建设和完善、德育管理模式创新、陪伴教育理念落实、师资队伍水平提升、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协调资源跨县招生……随着高质量发展因素的不断积累,学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帮扶团队来了以后,改变特别大。我们取消了准军事化管理,将学生德育管理从行为管理转向内涵管理,将强制式的学生德育管理转化为陪伴式的自我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学校教学处副主任陈朵朵说。

台江中等职业学校护理部的学生上课。杨晓波摄

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帆,年3月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的号召,跨越山海来到台江县支教,担任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他带领大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争取专业对口职业院校实施中高职贯通办学模式,兼顾学校特色和师资力量,重新定位和设置了旅游服务与管理、护理、学前教育、现代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等“五大专业”。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张帆接受记者采访。杨晓波摄

他提出让每个学生找到擅长的赛项,走上舞台展示技能风采。获奖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深入的挖掘,被送到更高的平台提升自我。   刚拿回大奖的李凤英来自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南尧村,一个苗族村寨。按理说她应该跟妈妈一样,从小就拿起针线。但到了她这一辈,妈妈不想让她拿针线了。   妈妈对李凤英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拿着针线没出息,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所以,来学校之前,围着经常拿着针线的奶奶和妈妈身边长大的李凤英,却没有拿过针线。

李凤英的练习作品

“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来到学校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刺绣,而且越绣越喜欢。”在学校,李凤英看到了与妈妈不一样的刺绣。这里,老师绣出来的绣片图案更加灵动,用途更多。在这里,有高级工艺大师为她教学,学校还带她到相关企业去参观。   李凤英对刺绣产业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她的目标是继续考大专,学习服装设计,将苗绣用活。

台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上声乐课。杨晓波摄

“我们尽力给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让美好的教育理念在这片苗疆腹地上生根发芽。”张帆说。   随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向前推进,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逐年变好,顺利实现“就业充分,收入不错”的目标。如汽车制造专业同学实习期间月收入超元,正式工作后年收入9万余元,学前专业部分毕业生月收入达到元;进入大专院校比例增高,有效畅通学生升学渠道。

台江中学职业学校丰富的校园生活。杨晓波摄

几年的沉淀与挖掘,学校已形成融合了当地文化的“鼓蝶文化”为系统的校园文化。鼓指“反排鼓”,蝶是“蝴蝶妈妈”,以“鼓”为教学楼命名,以“蝶”为道路命名,寓意响鼓重锤、破茧成蝶。

恬静优美的校园环境、错落有致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翁你河畔、绿水青山间传来欢声笑语,“鼓蝶文化”的熏陶下,莘莘学子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筑梦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光燕

编辑潘晓飞

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