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历史代代传台江县施洞镇打造红色美丽

北京湿疹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川流不息的清水江畔,静卧着古老的苗寨,孕育了淳朴的苗族文化,也留下了精彩的红色故事。

在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穿着盛装的苗族妇女踩着木鼓的敲击声,跟着旋律舞动全身,曼妙灵动的舞姿在马鞍广场上与古老的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红色的文化氛围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的景象。

“现在村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只要有闲暇时间,就三三两两相约聚在马鞍广场上跳踩鼓舞。”站在广场边的偏寨村党支部书记邰豪杰欣喜地说,从过去的满地黄泥到如今的青石板道,马鞍广场的变化只是该村的一个缩影,得益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

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全中国人民要不忘初心,不忘我们的革命宗旨、革命理想,不忘我们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不要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们。”

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红色美丽村庄,立于偏寨村头的长征标识牌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台江县作为红军长征的途径地,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资源。为充分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台江县印发《偏寨村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方案》,要求各级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推进、加强工作调度、加强总结宣传,以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为载体,进一步把红色资源保护好、建设好和传承好。

地处台江县北部的施洞镇偏寨村,是红军长征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所在地。年来,台江县在旧址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建设,围绕旧址建设为中心,完善马鞍广场、美丽庭院、沿河步道、村组小道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偏寨村马墙上的红色文化

如今的偏寨村,红军长征中央军委纵队驻地的红色标识牌立于村头赫然醒目,红色基因融入村里的每一处肌理,红色已成为偏寨最靓丽的底色。

“这间房子,让我切身感受到当年红军的艰辛历程,也让我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以后我们的生活过得多好,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他们。”旧址的主人石定录老人饱含深情说道。

 红色资源焕发生机

在建党周年之际,一场以“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台江县施洞镇举行。该镇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偏寨村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重温入党誓词,赓续红色血脉。

小河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重走长征路

小河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重走长征路,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平兆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瞻仰红军烈士墓,铭记革命历史,培养革命情怀。

偏寨村一角

施洞镇把挖掘和收集红军标语、红色山歌、红军文物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依托偏寨红色资源优势,该镇打造形成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两个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年轻干部到革命遗址遗迹、文化礼堂等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满腔热情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体党员群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民;邀请老党员上党课,组织青年干部代表交流座谈,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年干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台江县施洞镇机关党支部重温入党誓词

今年以来,偏寨村共接待参观考察人员96批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60余次,覆盖党员余人次。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我回来是为了村里的发展贡献一份属于我们青年人的力量。”看到家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长期在外工作的石云选择回归家乡。

作为石定录的儿子,石云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沐浴在红色文化里长大,红色基因早已镌刻进骨子里。

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背景下,施洞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业态、红色文化为灵魂,将红色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要素,探索出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文旅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来村里旅游的人渐渐增多。石云从中找到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偏寨村文化广场

“我要回村去助力乡村振兴”石云毅然回村当起了红色文化宣传员,将红军长征经过村里的故事、红军烈士的英雄事迹、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历史等红色文化通过新媒体向外传播。

不仅如此,该镇许多在外青年看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纷纷回到家乡,发展西瓜、稻鱼、大棚蔬菜等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新时代新征程。施洞镇在红色精神浸润下让初心薪火相传,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把使命勇担在肩,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奏响“农文旅融合”振兴曲,利用红色教育、红色研学、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正海

通讯员杨江华

编辑石含开

二审李丽

三审沈安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