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寒寒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服饰是构成人类生活的主要要素之一,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起源和形成,以及后来在结构上和式样上的不断变换更新都是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以及穿着观念等密切相关。
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决定了不同的服饰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各异的服饰传统,尤其是女性服饰,更是民族形象的直接展现。贵州东南部雷山县的桃江、台江县的巫脚交、剑河县的久摆、丹寨县的排调以及榕江县的寨薄、仰旺等地区的苗族超短裙在千姿百态的苗族服饰中独具一格。这里的妇女是以穿一种特别短的褶裙为突出特点,衣服极厚、较硬而黝黑。其褶裙到底短至何种程度?
服饰传统清人李宋访在他所着的《黔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男子短衣,宽裤,妇人衣短,无领袖,前不护肚,后不遮腰。不穿裤,其裙只五寸许,厚而细褶聊以遮羞”。
这些地区五寸短裙的产生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并有其历史根源。穿超短裙苗族所在的黔东南地区,正是处于全省最低的位置。注人长江流域的清水江和舞阳河向东流过本地区,珠江水系的都柳江则向南流过本地区,这样便形成了向东向南的三大孔道,这些孔道的开口均朝东南,恰是我国的大片海洋所在。
穿超短裙苗族夏季,当湿热的东南季风带着充沛的雨水,在穿越了大片的平坦地区之后,正好由这些孔道潜人贵州的东南部,并在这里急剧爬升,造成了这一地区的降雨十分频繁的现象,因此,黔东南便成为贵州雨量较多、气温偏高的地区之一。高温、潮湿的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在黔东南至今还绵延着数百里的原始密林。这些森林在交通已经十分方便的今天,必然成为有利于人类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交通还未开发的宋元以前,它却成了阻碍人们相互往来的障碍。在这种密林之下生活的苗族先民们,首先必须制服它,才能够谋取在这里的生存和发展。超短裙苗族就是生活在这样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东南季风带然而幽邃的密林,不但阴湿晦暗、烟笼雾锁,而且虎豹肆虐,直接威胁着在这里生存的人们。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最畏惧的是磨牙吮血的活生生的老虎变成的精灵一“老虎鬼”。在沿传至今的一些方志和调查报告中,往往记载着苗族重禁忌的事,亲族不往来,就连早日被俘的人趁此机会逃走都不敢追,唯恐在开门的一瞬间“老虎鬼”会从外面挤进屋来。可见,这一外来的“精灵”对这一地区的苗族影响是何等的深。
有关老虎的禁忌,正是对苗族先民所处的艰险生存环境的反映,终年生活于虎患之下的人们,当然不能等待着葬身于虎腹。人们除了严于禁忌之外,更重要的是想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防御和对付虎患的威胁,积极的一面是加强自卫,这里的苗族男子从十四、五岁起便身佩“苗刀”以备虎患,消极的一面便是设法将自己隐蔽起来,隐蔽得越妙越好。
苗族男子隐蔽得最好办法自然是把自己打扮得同环境色彩一致。由于超短裙苗族生活的地区林木蓊郁,幽晦湿暗,要和环境一致的最好办法便是全身衣黑,衣黑的习惯就是这样同这里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衣黑的历史已经延续了六七百年,至今还保持着这一-原有的风貌。
据小编在台江等地调查,苗族学会衣黑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由于交通的闭塞,染黑的原料有限,在蓝靛的种植还未普及于这些地区时,染黑的原料主要取自于一种含有酸性的野生植物,人们将这些野生植物的皮、根或种子采集后,将其捣碎,用水浸泡,浸泡出一种含单宁酸的溶液。将要染的布放入这种溶液中,再浸泡一夜之后取出晒至半干,然后将这种浸泡过的布埋人从河底捞出的烂泥中,几天后取出冲洗。再浸,再埋,循环往复达三四十遍之多。需用两至四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黑度。
超短裙有了黝黑的衣服后,既能有效地避开兽害,又便于接近狩猎的对象,对生产十分有利。但同时带来了一重大困难,狩猎时因全身黝黑而同伴不易及时发现自己,这会造成误伤。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其服饰中又出现了另一特征:即头插白翎,每当男子外出狩猎时,便将一白色翎毛插于头部,白色的翎毛插在人体的最高部位,在幽暗的密林之中,也就易于识别了。
于是,头插白翎的习惯,便在这些地区逐步地形成,不仅狩猎的男子喜插白翎,就是在妇女的银饰上也爱用白色的翎毛作为饰品,有的还将银饰直接打成翎毛形的发簪。至今在凯里的舟溪、雷山的西江等地,在姑娘们的头上,还可以看到银角上的鸡毛饰品,在这里除了银角外,插翎的习惯在苗族中不仅是男子之必需,同时也是妇女之必备,这完全是因为受着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习惯。
姑娘们头饰茂密的森林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这足以造成了人们交往的不便,加上其地多山,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路之难从流官人黔的笔记中可以看出:其地步步行于山中,又多蛇,雾雨十二时天地暗留,间三五日中,一晴霁耳。故土人每出必披毡衫翁笠,物执竹枝,竹以驱蛇,笠以备雨也。(《黔志》王志性)这里说的是官道,其行走尚且如此之难,那么,居于深山密径中的苗族,行走的情形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由于环境的恶劣,衣裙的制作就必须讲求实用,其中必须满足两项基本要求,那就是既不会妨碍自身的行动,又能防备蛇、虫的咬伤中毒,于是“短裙”便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应运而生。身着短裙,两腿之间自然能够保持着较大的活动范围,这样行走在崎岖的山间,穿行于杂草丛生的密林就可以无挂无碍了。
参考资料《中国苗族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