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次蹲点看脱贫贵州深度贫困村见闻之

编者按:   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贫困户收入增长稳不稳?看病难不难?致富技能掌握得好不好?教育是否有保障?这些都会影响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苗族人口占98%。其中,最穷乡镇方召镇,号称台江“小西藏”,被列为黔东南州级“极贫乡镇”,在脱贫攻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台江县方召镇齐福村一丘正在育秧苗的水田

正值“三夏”时节,记者来到刚刚脱贫摘帽的台江县方召镇“蹲点”采访。5次“蹲点”,抓到5条“活鱼”。希望通过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一线报道,真实记录贫困户摘帽后的生产生活进程,近距离观察苗族深度贫困村寨变化,聆听贫困户心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当下贵州如火如荼打赢两场战役的信心和力量。   小水牌补短板小康路上好村风   “水牌挂在谁家,就轮到谁家用水。”     在方召镇齐福村一处田坎边,村民雷忠选一边引水一边说。

因为山高坡陡,齐福村的水田大部分都是狭长的梯田

他家有2亩半水田。今年因为疫情,孩子们正好在家帮着他育好了秧苗,就等这几天插,可田里的水吸得还不够饱。   “今天终于轮到我家挂水牌,一大清早,我就上了山了。”雷忠选有些喜出望外。   齐福村,山高沟深,平均海拔米。全村有亩耕地,水田就占79%。种植水稻,是附近10个自然村寨祖祖辈辈的“老把式”。   记者看到,一根手腕粗的黑色塑料水管在水田入口处被切断,水顺着水沟汩汩流进水田。     “以前可没有这么好的水管,水从山上引下来,因为距离远,水经常越流越小,后来大家凑钱买来水管,又修缮了水渠,这才越用越顺手。”

村民门上挂着的水牌

既然有水管,为什么还要用水牌呢?   “因为水不够用啊,以前村民们常常因为用水发生争执。”村委会副主任雷忠龙说,大家都在闸口守着,生怕别人把自己家的水闸堵了。   那个时候为了守水,经常熬通宵,全家老少轮流值班。   “月亮越守越大,星星越守越亮,蚊子越守越凶,人越守越瘦……”雷忠选打趣地说。   合理分配水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村支两委召集村民实地调研、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挂水牌是个不错的办法。

村民在水渠闸口上搬动泥巴来实现灌溉水的分流

村民们共同约定:“田水均分”,避免多占强占。凡是共用一条水沟的村民,根据责任田的面积大小,轮流灌溉,每12小时为一班。上一班的村民用水到时间后,负责把水牌挂到下一家门口,以此类推,大家互相监督,如果违反,就以停用一个班为处罚。   另外,村民们还对哪条沟灌溉哪丘田都做了规定,用水权随着地权走,一旦地权发生转移,相应地,用水权也随之发生转移。   “这招挺管用,没人跟我抢水了,因为大家都服水牌管。”   自从使用水牌以来,村民争吵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水稻也长势喜人。   没想到,一块小小水牌,竟然解决了生产大问题,养出这个苗族村寨好村风。渐渐地,村规民约不再是一种约束,而是变成了自觉。   目前齐福村有水牌还有5块,覆盖着余亩水田的灌溉,60余户村民受益。   齐福村有贫困户人,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种植传统水稻一直是优势产业,现在村里已有15名致富能手。   “瞧,这就是水牌。”雷忠选从荷包里掏出一块很旧的小木牌,牌子上面依稀可见用水人家的名字……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巍娥杨晓波申云帆

编辑徐然

编审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