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晨报原创记者周铭贾国勇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晚上8点半,台江民族中学教学楼的很多教室依然灯火通明,徐国峰正在给高三四班的同学们上数学课,教室里充满他平稳而清晰的讲课声。与此同时,刘辉在办公室里批改着学生的作业,“刘老师,这个帮我看看!”,时不时有当地老师进来向她请教问题。办公室外的楼道里,陆菊英在和一位学生谈心,快高考了,同学们有了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陆菊英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们排解一下。
学生们在教室里挑灯夜读
徐国峰、刘辉、陆菊英三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余杭区援派到台江民族中学的支教老师。徐国峰、刘辉今年4月去的台江民中,陆菊英则将在今年8月完成自己的支教任务。
说起在台江民中的支教感受,三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教授孩子们好的学习方法,为当地教师留下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学好本领回来报效家乡。
刘辉(左)、陆菊英试穿苗族服饰,体验当地文化
扶贫先扶智,教育当先行。在余杭对台江的教育帮扶中,近些年已有26位老师来此支教,同时,还有余杭对口帮扶台江县工作组的援派挂职干部和专技人员,他们奋力地为台江教育的未来奉献着爱和努力。
为孩子们的人生起飞做好准备
陆菊英在帮学生排解压力
陆菊英是余杭中学的政治老师,今年51岁。“8月底就要回去了,说句心里话,还真有点舍不得孩子们。”陆菊英感慨地说。在陆菊英看来,在她这个年纪还可以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是一种幸运。
陆菊英说,她到台江民中的第二天就开始给孩子们上课。“一走进教室,看见孩子们热切的目光,我心里顿时涌出一股暖流,想着一定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教会他们好的学习方法。”陆菊英笑着说。
陆菊英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很好学,但是学习方法比较机械,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没有和当下的时事新闻进行有效结合。于是,陆菊英找来很多材料,包括当下的国内外大事件、贵州乃至台江的历史人文知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为自己家乡的秀美而自豪。“孩子们开始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