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木龙舟节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木龙舟节、姊妹节、鼓藏节、苗年节、舞龙嘘花节、祭桥节等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节庆文化。苗族独木龙舟节是居住在贵州境内清水江中游沿岸的苗族同胞代代相传的民间节日。

年,具有浓郁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苗族独木龙舟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苗族独木龙舟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苗族的祭祀、婚姻、服饰、歌苗族独木龙舟节期间,笔者来到坐落于清水江畔、风光秀丽的巴拉河苗寨,实地观察村民参与独木龙舟节的整个过程。

巴拉河村户籍人口有多人,分属于多个家户,11个姓氏。99%的村民皆为苗族。村寨苗族文化氛围浓郁,节日丰富多彩,独木龙舟节是其中最隆重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每年随着龙舟节的来临,平日寂静的苗寨热闹起来,外出打工的村民返回故乡参与划龙舟,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巴拉河村去上海打工的30多位村民也陆陆续续返乡,其中有一对中年夫妇在上海打工20多年,这次带着女儿及上海女婿、外孙女一起回到巴拉河村欢度佳节。一位在广东省中山市打工的中年男子是巴拉河龙舟队的水手,他说:“尽管请假回乡过龙舟节要被扣工资,但为村里参与龙舟竞渡争取荣誉也值得。”

笔者于年到村里回访时也看到他回来参赛。不仅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子携妻带子返回村里,外嫁他乡的妇女也回到娘家。有一个50多岁的妇女说:她的丈夫是广东人,来台江县施洞镇做建筑生意时与她相识。

婚后她随丈夫到广东定居,这次也带着孙女回来过节。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村里人的婚姻圈扩大了,加强了村民与外界和其他民族的联系。村里不时还有游客光临。节日期间,笔者在村里亲历了龙舟节的下水、出龙、接龙、吃龙肉、收龙的整个过程。

年6月30日即农历五月二十三日上午8点举行下水仪式。村里四五十个中青年男子把老龙舟从龙舟棚抬至河中,还把摆放在石滩上的一条新制作的龙舟也放入水中,用篾条将母子船并列捆在一起,将龙头安放在母船前端,用铆楔套合,再用竹篾捆紧。然后,水手们在河里试划几圈。

龙舟下水后,一些村民拎鹅带酒前来祭祀。入乡随俗是田野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只鹅献给龙舟。河边的石滩上成为村民的集会中心。年龙舟下水的当日,全体村民的聚餐会就在石滩上举行。年巴拉河村新的踩鼓场建成,聚餐会转移到村口风雨桥边的踩鼓场上举行。

傍晚,全村男女老幼,大约人在此聚餐。以家庭为单位,自带板凳、餐具、炉子、大米、蔬菜等到踩鼓场上做晚饭吃。村干部负责给大家分肉,每家按每人6两的标准领取,我们被列为村支书的家庭成员也分到一份。聚餐会场上炊烟袅袅,大家在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中度过了龙舟节的首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