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历史文化古镇施洞

无烦恼祛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020/5777827.html

施洞苗族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台江县施洞镇,施洞原名施洞口,全镇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人,其中苗族人,占总人口的98%,是黔东南州苗族人口高度集居之镇。

施洞历来是一个军事要地,也是人杰地灵之乡。咸同年间,张秀眉为首的苗族起义军以施洞为据点,多次有力地阻击清军的进犯。清军攻取施洞后据此为营,清将苏元春在施洞修建公馆,长期居留。清末民族学家徐家斡长期翱游中华大地,最后择居在施洞,长达十多年,写出了著名的《苗疆闻见录》。施洞还是一个红色文化基地,年12月红军长征过施洞,至今在施洞镇石家寨仍保留当年的“红军军委纵队”驻地的房屋及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领导曾住宿的房间。

施洞苗语叫“展响”,译为商贸集散地,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最繁荣的时候,这里百舸争流、过尽千帆。临边几个乡镇至今没有赶集日,还完整延续着在施洞赶集的习俗,老码头和老街的民间交易的火热度不减当年。

施洞镇的苗族文化厚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苗绣”、“苗族服饰”、“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苗族古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飞歌”等。

施洞民族风情享誉海内外,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举世闻名,苗族飞歌蜚声艺坛。施洞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精美绝伦的苗族银饰和手工艺品,有蕴含苗族特色文化的手工刺绣,这里还有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有鲜嫩健胃的酸汤鱼,味美价廉的施洞鹅肉等。

受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影响,施洞苗族人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热情好客,女子善于梳妆打扮。该地区苗族喜爱热闹,“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只要有事,不管好事坏事,总要聚一餐,几乎什么节日都不会放过。人们聚在一起喝自酿的米酒、吃清水江的鱼,唱飞歌、对情歌、跳踩鼓舞,苗族同胞的幸福指数很高,很早以前生产生活条件,生活水平就走在其它高坡地区的前沿。

文章来源:醉美台江

投稿邮箱:qdnzlyjxxzx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