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新型经营主体带领群众抱团闯市场、一批批绿色果蔬销往全国各地、一项项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原生动力……近年来,台江县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总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奏响了一首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致富交响曲,不断向高效农业迈进。
聚焦“特”“优”点燃“现代农业”引擎
连日来,台江县大德村的金秋梨种植基地热闹非凡,耀眼的金红色在湛蓝的天空下铺展开来十分壮观。果树上一个个挤挤挨挨的金黄色果子等待着农民采摘,展现着丰收的图景。
金秋梨
“台江县金秋梨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由新高梨芽变种而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湖南引进栽培,全县现有种植面积亩,目前全县金秋梨产业已进入盛果期。”大德村金秋梨种植基地负责人曾东华介绍,在基地示范作用带动下,村民逐渐接受了新品种,积极投入种植当中,并由此得到可观收益。
迎接丰收的,还有台江县革一镇的枇杷产业。革一镇的枇杷发展之路,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镇里各村都有零零散散的种植,没形成连片产业。直到年,镇里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精品水果扶贫项目,枇杷产业就此形成规模、扎根壮大。
江边村的果农杨艳萍种植枇杷有4-5年,目前家里的10多亩枇杷地枇杷长势正酣,她家的枇杷都是施农家肥,质量过硬、个大味甜、鲜美可口,市场走俏的时能卖上20元一斤的好价钱。
枇杷
“从5月10日开始卖到现在卖了千把斤,也赚到了七八千块钱。”杨艳萍边说边采着,一只手拿着木棒勾拉下树枝,另一只手熟稔一拧,一串串鲜橙的枇杷就摘进桶里了。
如今,大户带小户、家家种枇杷,全镇种植枇杷已达1万余亩,每年产量能达万公斤,年产值达万元,种植枇杷的农户户均收入可达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枇杷名镇,枇杷也成了该镇的支柱产业。
通过精心打造、规模化发展,金秋梨、枇杷等系列产品向“特”“优”发展,点燃了现代农业“新路”发展的引擎。
改革创新迸发“现代农业”新活力
近年来,台江县一直在探索“稻田综合种养”等帮农致富路子,采用农业综合种养的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亩耕地可以同时既种庄稼又搞养殖吗?台江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广“稻+鱼、稻+虾、鱼+鸭”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如今,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却互相滋养,在台江大地上蔓延开来,构建起稻田综合种养的雏形。
稻田综合种养
稻田综合种养,是利用水稻跟合适的渔业等品种有机结合,科学利用土地空间、发展生态立体经济的一种新型种养模式。
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综合种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综合利用了水土空间和动物粪便,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增强。同时调节了土壤环境,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又提高了秧苗的抗逆性,有效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了秧苗的健康成长。鱼坑不投放任何饲料,确保水稻和鱼苗在绿色无污染环境中生长,建成优质稻田种养基地。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高产高效、节能节地、生态环保的稻田新型种养模式,可达到稻鱼、稻菜、稻鸭、稻虾等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为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粮农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实施面积达5.7万亩,相比较10年前,水产品产量从百吨增长到千吨,年产值从不足百万元猛增到千万元以上。
专业引领实现共同致富挖穷根
“城里人说这是别墅,我觉得这比城里的别墅还漂亮。”看着自家的新楼房,台江县交下村48岁的村民王平笑开了颜。放眼望去,交下村沐浴在夏日的阳光下,一排排苗家吊脚楼的新居倒映在潭碧的湖水中,一派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风景。随着台江县家庭种养业迅速扩大,“稻田养鱼—养猪—种水果蔬菜”立体农业让农民本上了致富路。人均收入从不到元增加到目前的元。
交下村的发展,得益于台江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农业建设,这仅是该县许多发生可喜变化乡村的一个缩影。
食用菌基地航拍
这些年,台江的食用菌产业、茶叶和中药材产业等纷纷涌现,生猪产业、生态家禽、蔬菜产业也赶上了步伐。依托黔东南州“苗侗山珍”区域公共品牌,台江县围绕特色和优势的食用菌、金秋梨、枇杷、蜂蜜、茶叶、优质稻及稻田鱼等产业,有序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完成万瑞达、姊妹茗珠、翁你佳禾、苗菇菇、稻花鱼等商标的注册,建立起了八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台江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日新月异,农业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旅游与农业融合共进,山地旅游、度假康养、农耕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园区逐步向景区转变,实现“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也越走越快。
通过大力开发“旅游+”发展模式,台江县闯出一条“旅游发展+现代农业”“产品经济+观光经济”的产业新路,用现代农业发展撬动经济新领域,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实现大振兴。
通讯员张强潘绍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凌忠云
编辑骆航念何涛
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