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划,我划,我划划划划划

丨专业操作,很想模仿丨

▲数数有多少个斗笠?摄影/大刘

-风物君语-

在鼓声和呐喊中乘风破浪

(音乐的旋律很怀旧……)

广东各地:没有我们扒不了的龙舟

坐标东莞丨广东龙船最盛之地

▲蓄势待发!摄影/梁嘉俊

▲中堂镇龙舟文化节,奋勇争先的龙舟选手博得观众阵阵欢呼。摄影/郑志波

在东莞,端午的龙舟盛景已是相传近年的习俗。

别的地方赛龙舟,几天就完事了,而东莞却要一个多月!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三十日,是传统的龙舟月,东莞人会在此时举行一系列与龙舟有关的传统活动,比如: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裹蒸粽、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等。其中最主要的活动便是龙舟竞渡,每年此时,莞邑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麻涌镇,中华龙舟大赛。我划划划!摄影/郑志波

▲龙舟选手在赢得比赛后尽情庆祝。摄影/张村城

▲站在水里看比赛,想想都凉快!摄影/郑志波

东莞水乡的龙舟队,在各类国际龙舟的比赛中,经常拔得头筹。和苗族龙舟竞渡中女性不得参赛的规定不同,东莞的各个龙舟队内,时常能看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场景~

▲全民运动的精神在东莞龙舟赛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摄影/梁嘉俊

坐标叠滘(jiào)丨龙舟会漂移你可信?

▲看表情就惹不起……摄影/卢文

佛山,叠滘,叠北东胜村。

“虽然你的龙舟是去年新换的杉木舟,但东胜村绕村水道多S弯,你的舟太宽,入弯一定推头。尤其是去年茶基、宁聚双翻船的那个急弯,你每次都拿不到最佳线路。除非你克服这个问题,否则你是斗不过我的改良舟的。”舵手甲吐了个烟圈,重新扎了扎他的头巾。

“这1/4英里的赛道,是你去年欠我的。今年我要赢回来。”舵手乙摸了摸舵手甲前年因船身过窄过弯太急翻船而留下的屁股上的疤,转身走远,消失在了烟雾中。

▲气氛带起来!摄影/黄欣仪

叠滘的本地人口不过2万人左右,但这里的龙舟赛,却能吸引6万人观赛。叠滘,凭什么?

凭的就是这里的龙舟会漂移过弯。

▲得er漂得er漂得er意地漂。来源/好看视频

一般龙舟的船底是弧形,吃水深,阻力大,适合直道竞技。叠滘的龙舟不同,船底平,吃水少,专为这里曲里拐弯的赛道(S型,C型,L型)而设计。漂移的方向和力道,由船上经验丰富的6名舵手把控,前3后3座位排列。

龙舟队里的舵手都是最有经验的龙舟队员,需要至少3到4年的经验积累。漂移过弯时,龙舟将会以2.8米/秒的速度冲向岸边,舵手需要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转向,否则极易导致翻船。

▲呼!又过了一个弯~摄影/黄剑锋

▲老哥这身腱子肉可以啊!~摄影/招力行

▲现场气氛绝对是异常火爆!摄影/卢文

▲摄影大哥,这个时候就别拍了。。摄影/卢文

▲“想我们年轻那会儿……”“拓海,加油!”摄影/卢文

坐标广东其他地区丨台前幕后

▲广东顺德勒流镇,点睛拜祭仪式。摄影/卢文

▲广州天河猎德村,宗祠前吃龙船饭。摄影/卢文

▲广州天河猎德村,端午龙船景巡游。摄影/卢文

▲广州天河车陂村,城中村端午龙船景巡游。摄影/卢文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沙美女子凤舟队(龙舟队)正在练习,教练在给年轻队员指导动作。摄影/张海斌

广西桂林扒龙船:十年一次的仪式感

桂林人“扒龙船”,有“五年一中扒,十年一大扒”的讲究。逢“戊”必扒。按照干支纪年天干配地支,60年中有6个戊年,逢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都要举行一场隆重的、以祭祀龙王为主题的巡游(非竞技性质),俗称“走龙亲”。

▲一座龙舟最初的模样。摄于桂林平乐县造船现场。摄影/陆宇堃(本小节下同)

▲九娘祖庙(民间称之为东郊八村)订制了一艘长达58米,可以容纳余人的巨型龙舟。

有确切资料证明,中国的“龙文化”,早在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扎根于岭南边陲小镇桂林。桂林龙舟文化古来兴盛,与桂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桂林为“越头楚尾”之地,百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相互交融于此。一说,桂林赛龙舟(扒龙船)的习俗,是受荆楚文化的影响,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而古代越人早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有龙舟习俗了,尤其以南越(广东)、西越(广西)、瓯越(邕江以北)、骆越(邕江以南以西)等地先民的祈禳活动为主。

▲彭家岭村,练龙船歌现场。

▲福隆园村,村民在漓江边上练习旱船。

而桂林传统龙舟最引以为傲的,是拥有一套极为考究的祭祀龙王的仪式程序:每逢大扒(划)之年,从开鼓、请圣、进香、采青、下水、起水、游龙、发兵、舀酒到收兵、请圣上殿,每个环节都含糊不得。

十年逢戊的当年大年三十,各村、各街就要举行“开鼓”仪式。是的,你没有看错,桂林人从除夕就开始惦记划龙舟的事了!

所谓“开鼓”,是准备开始大划龙船的信号。村里的老前辈会以鼓声为号令,组织村民商议大划龙舟的事宜;各村的龙船兄弟会来往进香、供神,互相祝贺,增进友谊。村与村之间的互相走访,都是划着龙舟放着鞭炮去的,热闹非凡。

▲没有庙宇的村子会在漓江边临时搭建一个“龙宫”,也就是临时庙宇,供奉龙头。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请圣”的环节最早可从这日开始进行。龙王爷平时安坐在庙宇神台的龙椅宝座上,而每逢戊年,各地龙王会互相“串门”,团聚同乐。

“请圣”就是为龙王的出游做准备。龙王下殿须挑选4位未婚青年,用柚树叶熬水沐浴净身。他们负责将龙王爷及龙椅抬下楼去,安置在大殿神台。龙王下殿后,有“龙亲”关系的村街会选派德高望重的长辈3到7人,去庙里进香,供奉龙王爷。

▲六狮洲村,请圣回村。抬龙头的必须是未婚青年(旧社会时必须是14、15岁左右的童男)。

请圣下殿,敲第一声鼓的必须是村里德高望重老前辈。请圣之后村民会把龙头都洗一遍,重新上漆,择吉日游村,然后会把龙头放到头旗家三天,顺着二旗、三旗。

▲站在龙头位置的人是头旗,负责指挥方向和划船节奏;以此类推是二旗、三旗。船上装饰有各村的庙名大旗、万年伞,配有鼓手、锣手。

▲白石潭村村民刘天养(桂林龙船歌非遗传承人)老人带领村民响鼓、请圣下殿。

把圣(龙头)请到家里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那家人会大摆宴席三天,好友会提着鞭炮去拜访、烧香、有些还会塞红包到龙嘴里。

▲九娘祖庙,村民们清洗龙亭和龙头。

▲彭家岭村凌晨四点,桡丁采青戴在头上,祈求平安。

龙船建成后,须择“黄道吉日”行下水典礼,其目的是检验龙船有无缺点,方便修补。下水的过程也十分讲究::由二三十名水手将龙船从容抬推下河,不能有抓、拽的动作,以示对龙王的尊敬。

▲旧船修补翻新后,画龙鳞。

▲六狮洲村,水手将龙船吊至河边,抬船入水。

▲因为第一次下水划船,很多桨并不是很合适,刘天养老人在帮大家做一些修整。

▲白石潭村“起水”。起水是下水之后的环节,是龙王爷第一次“圣驾”出游之前的准备仪式。出游前三日,所有划船人员斋戒三天,同时清洗身体不近女色。农历五月初四日晚,全体划船人员集中到庙里住宿。当晚十二时后“封喉口”,即不准讲话不准动响,安静睡到寅、卯时起床。起床时要不声不响,如有睡未醒者,不能叫醒,只能用手拉他起床。

▲起床以后,由老前辈带领大家到河边龙船上发兵起水。由龙老翁执旗指挥。下水以后龙船要“画太极图”,即在水面上转五圈。老前辈在“画太极图”完成后将龙旗挥动五次,再将龙旗传给头旗手。当东方曙光初现之时装饰龙船,整装待发。

各种准备工作完备妥当后,就要迎来“游龙”和“请龙王爷上殿”的环节了。大拔之年有“五游”的习俗: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为龙王爷第一次“圣驾”出游;五月十五日“大端阳”节第二次出游;六月六日第三次出游;八月十五日第四次出游;九月九日第五次出游。第五次出游收兵回来后,接着请圣上殿,至此一年的大划龙船盛会方告结束。

▲各村互相利用水路,沿江拜庙行香、聚会。

▲各龙舟到达村庄后,都会由村中前辈带领去拜访所到村的祠堂,互唱龙船贺歌,并相互行礼鞠躬,送至村口。

▲江东村至九娘庙行香,临行拱手相送,桡丁唱着龙船歌起航。

黔东南独木龙舟节:谁说苗人不善水?

苗族是山地民族。他们定居深山,远离大河,连接各村寨的是一条条山道。莽莽苍苍的苗岭,是他们的家园。

黔东南很多地方流行一句名谚:“汉家住街头,侗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

然而,你要看见“住山头”三个字,就以为苗族人民不善“水战”,就大错特错了!

▲独木龙舟节举行地:台江县施洞镇,清水江畔。摄影/李光荣

▲冲鸭!摄影/李光荣

独木龙舟赛的举办地清水江,是一条十分“孤独”的河流。徐霞客下河游过泳,但他甚至都不知道这是清水江,在游记里称为龙头河。苗族、侗族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其中并不包括对清水江的赞美,没有“母亲河”的观念,甚至没有河神、水神。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条孤独的河上,苗族人“大浆一挥”,古老的独木龙舟竞技传统在这里生根发芽,每年一次,一直延续了千年,直到今天。

▲从下游来参赛的龙舟,逆流而上经过急流险滩,必须依靠人力牵引。摄影/大刘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到二十七前后(对应到今年,是公历的6月25日-29日前后),台江、镇远、施秉、剑河四个县的数万苗族同胞齐聚施洞镇清水江畔,开展龙舟竞渡,数十条苗族独木龙舟在清水江上劈波斩浪。

▲天气不错,到位了!摄影/大刘

划龙舟的水手着装十分统一和考究:身着紫色家织布衣和青色布裤,腰扎一条织花钉银的宽腰节,头戴马尾斗笠,上插三根如凤冠的银饰,古朴、整洁,又像斗士一般肃然、有力。

▲龙头鼓手:你们都给我冲鸭!上图摄影/大刘下图摄影/李光荣

苗族龙舟节期间的活动项目着实丰富。大老远翻山越岭的来了,不好好嗨皮一番怎么行!出龙仪式、接龙、吃龙舟饭、苗族歌舞联欢、分龙、踩鼓、斗鸡、龙舟竞渡比赛、吃龙肉等民俗活动都在苗族同胞的list里。你说热闹不热闹?

▲我盛装出席,只为遇见你。摄影/李光荣

▲龙舟赛现场,“姑妈”(出嫁的女子)们用纸钞拼成“风调雨顺”的字样前来助阵。摄影/大刘

▲斗鸡。摄影/大刘

施洞的独木龙舟是用三颗巨大的杉木抠槽掏空制成,中间一根称为母舟,旁边两根叫子舟,长约15米左右,苗族男人是站在母舟两侧的子舟上划桨。不知有没有细心读者发现,而和印象里绝大多数龙舟不同的是,施洞的龙舟居然是站着俯身划~

▲太考验腰部核心力量了……摄影/尹忠

清水江一带,每个苗族寨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龙舟。在苗族同胞眼里,一条龙舟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寨子不可侵犯的神圣之物,是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宿。

▲乘风破浪!摄影/大刘

漳州龙海:这里的龙舟为啥没有头?

▲端午前后,九龙江上频繁上演的各级别龙舟竞渡赛事。摄影/冯木波

▲龙海的龙舟赛事,会在水上设置一个红色标志物。参与竞技的龙舟,以率先抢到标者为胜方。在划行到最后时刻的紧要关头,龙舟会迅速调整方向,而站在龙舟最前端的人会探出大半个身子,以求成功抢标。摄影/韩克非

古人见落叶浮于水面,便仿照叶子的轮廓发明了船。

远溯宋朝,漳州与泉州、福州、兴化并称福建四大造船地。明朝时,“漳州制造”的福船已经受到广泛认可:“漳匠善制造,凡船之坚致,赖之。”

工业时代后,钢铁巨轮取代了木造帆船,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主导。如果没有龙舟竞渡等文化的传承需要,传统木船的制造工艺怕是更加难得一见了。

▲漳州一带对古法造船稍有了解的,基本不会不认识郑水土。虽然郑水土的船厂里如今都是以造龙舟为主,但要说起福船,人们都得大老远跑来请教他。摄影/张律堂

对于很多龙海当地的村社来说,在九龙江的龙舟竞渡赛事中胜利,是非常荣耀的事。正因如此,各村社都不惜花重金订购熟练的造船师傅所造的上好龙舟。出身龙海海澄镇造船世家的郑水土说:“龙舟造法是我祖父自己摸索出来,然后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又传给我的,一代传一代。”

▲郑水土在木板上写下用料尺寸。多大尺寸的船,用什么尺寸的料,很多细节经过三代祖传,都刻在郑水土的脑子里。摄影/张律堂

造龙舟从选材这一步开始就有门道:舟身主板用杉木制,因杉木纹理直、木质轻便,益于划桨竞渡;龙舟内部的横向支撑固定靠樟木完成,因樟木具备不规则的纵裂纹,刨磨成较大弧度的船肋也不会弯折变形。

▲郑师傅的造船工具。摄影/张律堂

采木成舟的手艺,在郑师傅的操作下显得游刃有余。船底拼接、防水处理、打磨船肋、弯曲成型、给龙舟上色,每一步的工序,都是对匠人经验和技艺的考验。

如“点睛”这样的工序,先贴上事先准备好的“船眼”,在眼珠上钉三根“目周钉”,钉根分别系有红布条,从左至右分别代表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千里眼和顺风耳在前观测,妈祖婆殿后护佑,顺序不能改变,以示对神灵的敬意。

▲在早好的船底两侧钉入钉子,以拼接其余部分。摄影/张律堂

▲为船体刷漆、上色。摄影/张律堂

漳州地区龙舟造型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在于龙舟没有龙头。而所谓的“点睛”,点的也是“鱼睛”,位置在船身的图案上,包括船头彩绘的鱼头和鱼脸。船头挑出一块红布代表龙舌,船身彩绘代表龙鳞,船尾长曳水中代表龙尾。这样无龙头的设计,目的在于减少船头的风阻,提升竞速速度。

按住图片左右滑动查看

▲从左至右:龙舟整体;内部船肋;“船眼”及目周钉;代表“龙舌”的红布;龙舟上的旗帜和所用船桨,都写有“水仙尊王”的字样。绘/兰跃峰

全国其他地区:同一个终点线,同一个梦想

相对于北方,扒龙舟这项运动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明显更加普及。对于在北京长大的小编来说,更是一项只存在于屏幕那头的运动。

但这并不妨碍,看着这些记录着各地风俗的图片去展开想象,感受现场的火爆气氛!那张龙舟漂移的gif我也就看了几十遍~

你有过现场观看或是直接参与扒龙舟的经历吗?

坐标西安丨我是第一

▲西安汉城湖赛龙舟。摄影/一佳one

▲西安汉城湖赛龙舟请龙头仪式,吸引了很多歪果仁。摄影/一佳one

▲西安汉城湖赛龙舟,赛赞礼者朗诵屈原《离骚》。摄影/一佳one

坐标湖南丨我是第一

▲怀化市洪江市托口镇,暴雨中的龙舟赛。摄影/尹忠

▲凤凰古城,沱江龙舟赛。摄影/尹忠

▲岳阳湘阴临资口镇赛龙舟。觉得一排选手像吴孟达,二排选手像发哥的举个爪……摄影/石耀臣

坐标淮安丨我是第一

▲江苏省淮安市里运河上,中国龙舟大赛(淮安站)。摄影/杨默

坐标南京丨我是第一

▲南京长三角龙舟邀请赛及训练场景。右边这位摄影师小哥说,他自己就划龙舟,还是队长,退役以后拍了这组照片,怀念当初高大威猛(咦,好像看不太出来)的自己。摄影/李勖晟

坐标海宁丨我是第一

▲龙舟拔河!想想都累~摄影/赵建平

坐标嘉兴丨我是第一

▲浙江嘉兴:月河赛龙舟。隔着屏幕都能听见选手们的呐喊声!摄影/杨昕

坐标香港丨我是第一

▲香港永明金融赤柱国际龙舟锦标赛。最后这张小姐姐的装扮是蝙蝠侠走错片场了。摄影/周昭辉

2.摄影师大刘、陆宇堃的相关文字记录

3.《关于桂林《龙船歌》历史及其现状的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调研组

4.《三十多年来,桂林的龙舟记忆》,景碧锋

5.《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桂林龙舟竞渡研究》,史伟等

6.《叠滘龙船漂移下午上演!pick一下史上最长叠滘龙船画卷》,佛山日报

7.《“龙舟漂移之乡”的龙舟如何“漂”起来?原来秘诀在这里》,南方plus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