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阴雨天迎来了久违的太阳,在方召镇向阳村歹忙寨,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男子在村里跑上跑下,他左手提着贫困户的资料,右肩膀背着医疗箱。眼下,他又敲响了农户的门。
“妈,刚测得的血糖为5.7(mmol/L),是正常的。”在农户张正付家中,他指着血糖仪上的数值告诉张正付老人,说完,他把采集到的数据填入家庭医生服务记录本,本子上记录着今年以来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他就是向阳村歹忙寨卫生员赵光明。
赵光明医生与老人亲切交谈
赵光明是土生土长的歹忙人,在走访入户过程中,都亲切地称老爷爷奶奶为爸妈。
今年65岁的张正付年患上了糖尿病,年因为脑梗塞又导致半边瘫,让她的左手难以活动,平日里,除了老伴的日常照顾和每天帮打两针胰岛素,赵光明上门复查的时候,也会和老人家多聊上几句。
赵光明医生给老人量血压
在村里,赵光明可算得上是一名老医生。年参加工作的他怀揣着“守护村民健康”的初心,在巫脚南卫生室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这一待就是6年。年转到方召镇卫生院,没想到这份初心,一守又是整整27年。
他用日益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换来了苗族同胞们的信任,成为村民的白衣天使。从事医务工作三十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在方召镇,一提到赵医生就知道是他。
赵光明医生给老人测量血糖
“在走访入户过程中,往往都是从早干到晚,有时候白天农户不在家,没碰上,得要等到晚上他们从坡上回来。人家睡觉的时候我才结束工作。”晚上从农户家回来后,还要到村卫生室填写材料录入数据。这是赵光明对自己一天的工作的总结。
“妈,上次给你发的两瓶药,吃完了没有?平时在家里不要总是坐着,要站起来多活动活动。”75岁的老人张乃报患有脑梗塞已经3年,曾经只能在坐在椅子上,如今能够倚着拐杖走路了。“赵医生非常关心我,吃了他给我发的药之后,这段时间舒服得多了。”张乃报老人说。
高血压是村里老人的常见病,对于老人,赵光明总是再三叮嘱老人按时吃药。而像这样的走访问诊他每天走跑十多趟。“赵医生这样上门给我们检查来非常好,很方便,不用去城里,想拿药都是他送来,还会定期来给我检查。”说起赵光明,老人张乃报赞不绝口。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赵光明回到卫生室填写材料
“在我们整个向阳村,共有建档立卡户人,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像张乃报老人这样的慢病患者有56人。”赵光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同时,他们会不定期的上门给到农户家量血压、送药、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疏导,希望在送医疗服务上门的同时,帮助群众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前,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除了服务好该村村民,赵光明还有自己的帮扶对象户,在离歹忙4公里外远的汪一村。所以,赵光明的行踪不仅留在歹忙,在汪一村也有他的身影,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因为交通不便,导致让村民就医困难。从歹忙至汪一走路去要花一个半小时,回来得花两个小时,而在两地来回穿梭的他,也只能步行。
赵光明经常来回穿梭在村里的小路上
“自己没个车,搭便车也难,要坐车还得去城里转车。”赵光明并没有因为道路的艰难而退缩。
尽管自身翻山越岭困难重重,赵光明想得最多的还是村里。“村里的卫生室设备比较差,下一步打算努力争取资金,把村里面的医疗设备搞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赵光明告诉记者。
近年来,赵光明按照基本医疗有保障的要求,全力保障村里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还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对健康扶贫政策的了解,切切实实的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民减轻病痛,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晓波台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袁桂梅编辑胡蓉编审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