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巾帼战贫项目帮扶打好巾帼战贫组合拳

“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增加收入。”在贵定县金南街道福来社区的小梅梅手工鞋扶贫车间内,38岁的社区居民罗芬正聚精会神地编织着拖鞋。   此前,罗芬由于要照顾两个孩子,没法儿出去务工,听闻工厂开进了社区里,她便积极加入。“做一双普通的毛线编织拖鞋能赚25块,我一个月大概能做30双。手脚最麻利的,一个月能做50双,还有奖励。”   “这份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原材料由公司无偿提供。如果有不会做的,我们还提供免费培训。”扶贫车间负责人鲍雪梅说,在当地妇联的宣传带动下,公司目前解决灵活就业人数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80人。     近年来,贵州省妇联团结带领各级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积极参与“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大力实施“锦绣计划”,在全省88个县区创建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产业扶贫,让妇女就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

从江县贯洞镇贵运社区搬迁妇女在“妇女之家”制作刺绣产品

“指尖技艺”促增收   10月20日,在台江县“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方黎湾扶贫工坊”内,一群绣娘正飞针走线,一双双巧手在明艳的布料上绣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图案。不久,这些刺绣工艺品将化身为钱包、挂件、衣物等商品销往全国各地。   73岁的绣娘文兴芝,于年搬入方黎湾社区,由于儿子儿媳在外务工,自己便在家中照顾着三个孙儿。如今,老人来到家门口的工坊工作,在照顾好孙儿的同时,还能贴补家用。   “以前我们绣的东西就是自己家用,没想到这个手艺还可以用来挣钱。”说罢,老人一脸笑容,十分开心。   台江县总人口16.9万,其中绣娘有4万余人。台江的苗绣、苗族织锦技艺等手工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苗绣之乡”。   年,台江县被命名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台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刘康基于当地传统技艺优势,帮助台江县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公益项目,成立“妈妈制造”苗手工合作社和贵州台江翁你河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年8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落户台江。县妇联将“锦绣计划”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组织鼓励当地妇女参与培训,帮助贫困妇女实现就业增收。   在多方合力下,台江县培育出银饰、刺绣行业“一公司十四工坊”,形成“一社多坊众创”扶贫方式,全方位提升当地银饰、刺绣产业层次,推动全县银饰刺绣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作品先后亮相美国时代广场、北京国际时装周、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等,并获得“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卓越艺术奖”。   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是贵州省妇联的亮丽名片和重要品牌。年,贵州启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目前,贵州建设有8个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培育上千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全省妇女手工业产值近60亿元,从事妇女手工产业及相关辅助行业的妇女达50万人,为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贡献巾帼力量。   技能培训助就业   “曾经我是一个很自卑的人,现在通过这份工作,我找到了人生方向和自我价值,变得爱笑和自信了。”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高级育婴师韦帮英说。   韦帮英是丹寨县人,曾经外出到深圳务工,做过文员,开过小卖部。后来开餐馆出现亏损,欠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年,返回家乡的韦帮英通过参加当地妇联组织开展的免费家政服务培训,考取了育婴师从业资格证书,上岗后月薪达元。   “一开始家人反对,认为做家政是服侍人的工作,不体面,但我觉得有意义。”韦帮英认为,用专业的知识技能为广大家庭提供专业的家政服务,是可以赢得认可和尊重的,“当有一次我的工作结束,准备离开雇主家时,他亲切地叫了我一声‘老师’,那一刻我十分感动。”   通过一年多的工作经验累积,韦帮英考取了高级育婴师,并成为了一名高级家政培训师,在全省各地开展家政、育婴、养老服务等培训,学生大部分是贫困户,女性占95%以上。   从事这份工作以来,韦帮英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妇女的成长与改变。“以前,照顾家庭便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如今,通过这份事业,她们走出大山、自立自强,获得收入的同时还实现了自身价值。”   年,贵州省妇联启动“巾帼家政”助推贫困妇女就业和创业工作,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由此诞生,并于年5月挂牌成立。   家政培训是促进妇女就业的有力抓手。为了帮助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妇女就业,黔灵女家政在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建成88个品牌连锁店、8所职业学校、7所养老院、1所月子中心,形成“专业培训—上岗服务—就业增收”模式,培训学员6万人(次),带动妇女就业近5万人。   “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广大妇女拓宽就业渠道,针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钟点保洁、家务、育婴、月嫂、护工服务等开展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每人月收入从至元不等。”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毅说。   创建美好新家园   “自从搬到这里后,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社区还帮我们找工作,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在从江县贯洞镇贵运社区举办的“民族手工艺刺绣培训第17期”活动上,吴婢来正背着孩子参加刺绣培训,她十分满意地说。   贵运社区是从江县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程之一,居民们来自全县19个乡镇,共计户人。为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当地妇联积极投入到社区脱贫攻坚工作,帮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创造美好新家园。   凤归巢巾帼扶贫车间内,50余名妇女正在认真制作着环保型塑料袋、枕头和床单。“我们为居民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及岗位,留住当地劳动力。该车间90%以上的员工都是留守妇女,平均每人每月可增收多元,带动家庭脱贫。”贵运社区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张洪方说。   贵运社区是个多民族社区,汇聚着苗、侗、壮、瑶、水、汉等民族群体,通过组建侗歌队、苗歌队、山歌队,积极搭建文化舞台,活跃民族文化氛围,丰富了社区民族文化与传承。   10月22日,在社区举办的文艺汇演活动上,42岁的孟良英作为“老面孔”如期出席。“在社区的组织带动下,我常常参加这类活动。不仅图个热闹,还能认识到更多的朋友。”   年10月,孟良英从西山镇顶洞村搬迁到贵运社区。对于现在的生活,她十分满意:“这里的环境特别好,学校、医院、超市应有尽有。我还参加了刺绣培训,到时候可以边工作边照顾家庭,还好孩子读书也很近。”   在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四点半”课堂,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辅导下,认真完成作业。周末时,还能在“快乐星期六”活动中学习到舞蹈、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一旁,布克书屋中的书籍琳琅满目。“孩子们最喜欢阅读的就是3D立体插画和儿童文学,每次都收益颇丰。”志愿者老师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光莉

编辑 覃淋

编审 李坤 李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