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暑胜地,苗族母亲山,有三绝云海

嗨,我是西江悦鱼,喜欢一个人发呆,看书,行走。让我们一起去山水田园,烟火市井里,体验红尘的活色生香,感受一样或者不一样的百态人生。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中部,属于凯里地区。保护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大部分在雷山县境内,小部分在台江县、剑河县和榕江县境内。

雷公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最高峰海拔米,是黔东南地区的第一高峰,苗语叫做“别勒”。在苗语里,雷公山被叫做“养翁娄”(意为深山密林)或是“翁告何”(意为雷公脚下的山),是苗族人的“母亲山”。

因为山上夏季雷暴频繁,民间传说“山有连天之高,是雷电之源”,苗民认为这里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所以命名为雷公山。

雷公山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3%,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4-15度,山顶平均气温只有9度,是非常适合避暑的地方。

据说这里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了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代表性植物秃杉被称为“万木之王”,是雷公山的三绝之首,有“天然活化石”之称谓。

因为雷公山山体高大,又终年多雾,一年中有雾日天,白雾围绕着山峰形成壮观的云海,令人有误入神仙之地的感觉,也是最受游人欢迎的三绝之一。

因为气候差异很大,一山分四季,十天不同天,阳光的折射和多云雾的作用,在夏、秋季节来这里的游人就有可能看到佛光,欣赏海市蜃楼奇特幻景。

雷公山主峰北侧雷公坪,宽达亩左右,苗族人相传这里曾经有座苗皇城,是一个叫展细雨的王国,有上千户人家。这里也确实发掘出瓦砾、陶具、铁器和屋基等,在方圆近百里的原始森林中或荒岭边、山谷旁,还有几百座古坟古墓作为佐证。

根据《雷山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公元年)二月,因为苛捐杂税和各种摊派太多,当地官府无节制无偿役使,不堪忍受的古州(榕江)苗民包利,红银率二万多苗民在起义,清水江苗族"群相附和",四川,贵州,广西,广东四省清军分8路围剿,起义军退入雷公山据险而守,可惜这场起义只坚持到同年九月。

咸丰五年(公元年),苗族地区灾荒,但官府仍然强行征收粮款,台江苗人张秀眉联合苗人包大度、高禾等人歃血盟誓,揭竿而起。这场起义声势浩大,最多时达到百万之众,一直持续到了同治十一年(公元年),雷公山是起义军的根据地和最后的决战地,现在山上还留存有一些遗址遗迹。

在雷公坪的点将坛,发现过高2米,宽1.5米,厚0.2米的青石碑,碑文阴刻,文字千百年来无人认识,被称为雷公山三绝之一的“天书”,残碑被收藏在县文物馆,在这里是看不到的。

因为这里常年低温,空气湿润,古树枝上长满了一些黑色的毛,就像是穿上了衣服一样,当地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穿衣树。

这里有玉兰和25种杜鹃,它们在春夏次第开放,枝干高大,花朵形似喇叭,颜色艳丽,红的白的紫的,点缀得大山也骤然显得热闹了起来。

去看响水岩三叠瀑一定要有耐心,因为真的要走很久,沿溪流上行,曲折起伏,过四刀石,鳄鱼石,岔路口两溪相汇,继续沿左溯流而行,溪流渐渐急促,过了大大的鲨鱼石,斧石,拐个弯,就看到飞瀑如雪,奔泻而下。

一叠“龙王出山”,急流直下,声势惊人,二叠“飞帘入天”,徐缓恰似银帘轻飞,三叠“仙女纺纱”,瀑布下端开阔如大幅轻纱。

登山是件体力活,不一定非要登顶。站在远处看也很美丽,层层梯田,云遮雾绕的山峦,一样是难得的美景,难忘的感受。

黔东南是苗族聚居地,雷公山离千户苗寨很近,都在雷山县境内。一路上也会遇到很多苗寨,但因为旅游业发达,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交通生活的便利,同样会带来商业化,部分苗寨商业味太浓,介意的不如就在寨外看看,拍拍照就好。

对民族风情感兴趣的,建议出游时间安排在苗族节日最好,比如十月,苗民过年,庆祝活动多。

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请事先了解下民族禁忌,多看,少说,不触碰,不评价。可以不了解,可以不赞同,但必须要尊重,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出去玩本来就是图开心,开阔下眼界,影响心情就违反了本意,得不偿失。

苗族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有熟知的朋友能留言指点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