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刊发《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贵州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创新探索》,报道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村BA”“村超”举办地、苗绣产业基地、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安顺屯堡等地,解码贵州文化的多彩之谜。具体报道如下:屯堡文化名村—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风貌。吴忠贤摄/光明图片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心里有了绿水青山,才能背起金山银山!”在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一边指着身旁的乌江百里画廊,一边介绍着一款文化衫的设计创意。只见衣服的前面用绿色丝线绣上山水符号,后面则是彩色蜡染的乌江两岸,山峰一边金色,另一边银色。“这款衣服今夏已卖出1万多件。”杨文丽说,我们牢记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的谆谆教导,把民族文化和时尚元素融入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开发了一系列“有故事、有风格、有创意”的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更是打开了市场。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贵州人民心里扎下了根。贵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如今,“多彩”已成为贵州文化的鲜明标识。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走进“村BA”“村超”举办地、苗绣产业基地、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安顺屯堡等地,解码贵州文化的多彩之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松桃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在刺绣。资料图片1.民族文化,传统与时尚共舞苗族的艳、侗族的奇、水族的俏、布依族的雅、彝族的火……造就了贵州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7月29日晚,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在“村超”总决赛球场上,苗族、侗族、藏族同胞身着民族盛装,敲起锣鼓,唱起欢歌,跳起舞步,交织出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动人画卷。“通过身临其境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通过对接世界来引领生活的潮流,贵州有一些创造性实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杨璐介绍说,榕江县借助“村超”火爆出圈的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和盘活非遗资源,促进蓝染、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目前榕江已建成亚洲最大的古法靛膏生产工厂,建成多元非遗研学中心,集种植、加工、文创、研学于一体的蓝靛产业已具规模。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榕江蓝染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正逐步形成。”对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杨璐如数家珍。“阿娄是彝语‘好’的意思,我们社区是以阿娄命名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街道阿娄社区,社区副主任李静叶向调研组介绍。据了解,阿娄社区依托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打造极具特色的彝族民俗文化、火把文化、乡村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彝寨特色文化,深受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喜爱。变社区为景区,不仅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而且有效促进各民族“三交”互嵌,形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近年来,贵州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非遗保护体系,提高非遗保护水平,推动非遗广泛传播,非遗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如今,“非遗+”已成为贵州解锁传统文化新体验的重要渠道,成为文化活态传承、经济发展、就业增加的有效载体。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丽平表示:“我们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化为前进动力,加倍努力把苗绣发扬光大。目前,公司通过‘企业+工坊+农户’模式,打造了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相关非遗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在苗族聚居的贵州,有20多种苗绣绣法。千百年来,苗族群众用一双双巧手以色彩斑斓的丝线勾勒出民族生生不息的画卷。与苗绣交相辉映的是贵州悠久的银饰文化。近年来,为更好传承、发扬银制作工艺和少数民族文化,贵州出台《培育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加快银产业发展方案》,提出打造“贵银”产业的发展思路,对促进贵州银饰文化繁荣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初秋时节,走进贵州黔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设在贵阳的品牌销售店,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银饰展览墙以及展销柜中流光溢彩的苗族纯银饰品、器皿。该公司负责人潘小俏告诉调研组,伴随着贵州旅游的火爆,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这也充分证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贵州的“指尖技艺”正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将技艺、图案、符号等进行再设计,创意赋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毕节,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遗商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相融合,黔东南州凯里市的服装品牌,受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消费者欢迎……“伴随‘村BA’火爆出圈,给台江县加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台江县找准文化发力的支点,搭载多元文化的丰富内容,探索体育赛事与区域民俗文化融合发展路子,打响台江民间特色品牌,形成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文体新地标和旅游新名片,把‘热流量’转化为‘硬品牌’。”黔东南州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顾平业介绍。依托传统建筑、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发展具有休闲体验功能的旅游业态;利用文物古迹、非遗技艺等文化遗产,打造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娱乐活动……贵州高效盘活多彩民族特色文化,持续加强文旅融合,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反过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有效激发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在举行欢迎仪式。资料图片 2.阳明文化,理念与行动合一今年5月,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凭借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荣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贵州创造性转化阳明文化的又一成果。在贵州,阳明文化绽放出的色彩远不止于此。原创话剧《此心光明》登上舞台,影视剧《王阳明》即将亮相荧屏,打造“中国阳明文化园”旅游景区,“跟着王阳明游南明”成网红旅游路线……“渔人收网舟初集,野老忘机坐未归。”这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览贵阳城外南庵时留下的诗句。当年的荒野,如今已是贵阳的繁华商业区。南庵现名为“翠微园”,也吸引许多游客驻足打卡。“虽然渔人和野老看不到了,但阳明先生留下的古风和文化在我们翠微巷社区可感可知。”市民柯强是一名志愿者,他经常向外地游客讲述王阳明和贵州的故事。贵阳市南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眉向调研组介绍说,区里定期举办阳明文化讲座,同时用彩绘墙等形式展示人文典故。这些不仅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更促进了“15分钟生活圈”建设。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和创立心学的地方,阳明文化数百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贵州人的思想和气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也成为贵州人文精神的底色。6月,由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的《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受到学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