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长征经过的苗乡台江县老屯乡脱贫攻

北京治疗酒渣鼻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8.html

红军长征经过的苗乡

——台江县老屯乡脱贫攻坚扫描

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杨明

白云乘风去,苗乡一片秋。台江县老屯乡曾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苗乡,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践行自己的诺言:让每一个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让每一个人都过上美好日子。

8月12日,记者顶着烈日,扫描绿意,沐浴秋色,来到老屯乡坝场村。只见一座红军坟静静地坐落在苗寨里,每到清明节,当地苗家人都会来祭拜这位红军战士。据介绍,年底,江西籍小红军战士杨胜成因伤病掉队,流落于坝场一带,苗家人知道他是为穷人翻身解放闹革命,便悄悄地收留、保护着他。他与当地苗家人亲如一家,直到年病故,苗家人便把他安葬在坝场,当着自己亲人一样进行祭奠。大家都说,倘若他能活到今天,一定会为苗家人不愁吃不愁穿,人人有书读、有医保、有好房住而高兴,苗家人没有忘记他!

在坝场村,记者目睹那绿浪起伏般余亩茶园、近百亩桃园,心潮起伏。村总支书陆志峰介绍说,“每年村里收获土地租金3.5万元、当地群众可获务工费20多万元。坐落在海拔一千米高的平菇生产基地,不但可为户贫困户支付劳务费9万元,而且每年群众还可分红8万元”。提到平菇生产,在长滩秀珍菇生产基地可以领略到现代化、工厂化、规范化生产食用菌的风釆。这个项目得到了余杭资金的帮扶,在省委组织部驻台江工作队企业服务专班的强力助推下,发展势头很好,其秀珍菇产品销往四川、重庆、湖南、山东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基地常年有数十名当地群众就近务工,每人月工资在元一元;群众每年可获土地收益金达25万多元。在坝场,由四个年轻人创办的坝展吉利农村合作社发展种猪养殖,其中2位村民负责管护、2名大学毕业生负责培育技术,可谓“文武搭配,何愁事不成”?每当一个个圆溜圆溜的猪崽东奔西跳、相互抢食时,才真正感觉到“皇帝女儿不愁嫁”。前几日出栏的头猪崽,以平均每头元的价格卖出,扎扎实实赚了一把哟!其实,四川德康公司在台江实施的牲猪养殖项目也很有成效,分布于老屯村、望虎屯村的养殖场,釆取严格规范化养殖,现存栏生猪达头,今年已销售肥猪头,销路非常好。

今年5月份建起的台江县老屯乡种兔育种扩繁基地令人兴奋,乡里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从洽谈到引进,到落地仅用24天时间。该项目占地60多亩,养有獭兔、依拉兔、比利时兔、荷兰兔、麻兔等兔种多只。因为兔子属于多产高产动物品种,基地实行科学计划配种,保证兔种质量。在规范的兔种产房参观时见到,一排排一层层的兔楼里有大的、有小的、有白的、有麻的、有灰的兔子,还有刚刚生产未长毛的幼兔仔。该企业负责杨正波介绍说,“下一步准备利用兔房旁边40亩荒坡草地,实施第二期仿野生驯化养殖。”现在工人正在打桩、围栅栏,有一部分荒地正在安排种植蔬菜,给兔子储备冬季粮食。目前,基地已卖种兔只,产值达6.6万元,捞起了“第一桶金”。

巴拉河流域挺美,美在这条九曲河、美在河流两岸的田野、美在散居河畔的村落。当记者在巴拉河北岸南望望虎屯村时,一座青瓦白墙的砖混小楼与桐油色木房相间,干干净净、整整洁洁,白云飘移于蓝天,云朵倒影在河面,私家车在水泥路上穿行,老百姓在风雨桥上乘凉憩息,还有哪些在河边的垂钓者、河里嘻戏的赤条孩童……安乐而祥和!

站在皆蒿“中再姊妹桥”上,记者颇有一番感慨。皆蒿村四组(皆南南自然寨),有农户35户人,贫困户16户85人。只因一条河,把皆南南隔成一个“孤独的村落”,大人出行、小孩上学都得靠船摆渡,一旦涨洪水,只能望河兴叹,生产生活极不方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队的协调争取下,由中国再保险集团出资万元,修建了长米宽3.5米横跨巴拉河的钢筋水泥桥。桥是修好了,但是还有米的进寨路未打通,仍然受山体阻隔,还是用不起这座桥,这可如何是好?中组部挂职老屯乡党委副书记王小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四处“化缘”,终于获得了41.1万元的资助,这可乐坏了皆南南苗寨的老老少少。皆南南苗家人人太渴望修建这条通组路了,积极性十分高涨,需要动田土的毫不犹豫献出,需要迁移房屋的坚决服从,自发地投工投劳,帮扶干部、网格员、村干等撸起袖子、挽起裤脚,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打通了最后半里路,寨里还修起了一个水泥蓝球场。两位老头在蓝球场边歇凉闲聊,见到来人满脸喜悦、招手示好,几个幼儿正在骑着童车,高兴穿梭在光亮平整的水泥路上。目前,皆蒿村已实现全部脱贫。皆蒿村党支部书记刘跃军还告诉笔者说,当年红军就是沿着皆南南苗寨蓝球场上方的古道北上的。并且,这条被誉为“红军路”的古道已经修葺,将成为一条红色旅游线路。一位法国旅游投资者非常看好这条旅游线路,届时将吸引众多海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

皆南南苗寨的路修通了,可惜再也见不到小权书记的身影,因为小权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他永远留在苗家人的心里!

“感谢党派来像小权书记这么好、这么多的帮扶干部!”苗家人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不忘党的恩情,一定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党走”!

脱贫攻坚战场上,干部工作的作风、工作的点滴、工作的成效,群众深有体会,最有发言权。年轻人李光朝是毕节人,老屯乡干部,任南匠小村副指挥长、网格员,南匠有三个自然寨共户,其中有61户贫困户,三个自然寨散落在深山峡谷里。他为了摸清每一户人家的情况,骑着一辆摩托车,不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爬山涉水,穿行于苗寨,东家缺油少米、西家透风漏雨、南家有人卧病在床、北家有小孩上学读书……可以说家家户户的情况掌握精准,如数家珍,只要群众有所需有所求,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并尽力帮助群众做好。苗家人喜欢上了这位憨厚踏实的小伙,坦言要将读大学的女儿许配给他当媳妇。当然,感情还要靠两情相愿,也要看俩个年轻人的缘分。总之,小伙子收获了群众的感情、收获了群众的认可、收获了群众的满意!

当记者站在长滩坳上眺望长滩,这座传统古村落山环水绕,十分秀丽,散发出勃勃生机。这里是党建品牌“十户一体”的发祥地,十户为一体抱团发展,连结着党建、产业、旅游、卫生、治安等等。正是荷花盛开时节,长滩亩荷花飘香,静候着秋的收获。亩茭白正在釆收,今年销路很好,价格也可以,每斤销售价3~4元,目前已采收10万斤,主要销往上海、厦门等城市。此时,茭白基地老板刘道卫与职工正忙于装运茭白。他的技术人员说,“我负责茭白种植技术二十多年了,贵州的土质好水好空气好,种出来的茭白品质非常好!”一幅产业旺,百姓旺,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拉开!巩固脱贫成果,振兴乡村,努力永远在路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