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脱贫攻坚相关报道,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曾经奋战过的拥党村。三年来,拥党村的“亲人”,村里的山坡、田地,村里的每栋住房,村里的花草树木、小溪,都给我留下了数不清的回忆。
我叫周绪忠,年3月,带着领导、同事与亲友的期望,怀着对驻村工作的无限热情,从贵州财经大学来到台江县南宫镇拥党村,正式成为了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一名“士兵”,开始了我的驻村第一书记生活。
刚到村里,发现很多困难:最分散——从村头到村尾的主干道约18公里;人口最多——除了镇中心村外,在其他行政村中人口最多;最偏——距离镇政府最远的一类深度贫困村。村容村貌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办公条件差……
为了尽快地融入到村民当中,成为交心“亲人”,我白天整理资料和规整村委会,晚上走访入户,争取早日熟悉村情、民情,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走访离村委会较远的村寨时,就在那住下,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联合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成立贵州财经大学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发展示范点,增添儿童读物、期刊、图书等,使其成为党员、村民获得知识及主题党日活动的主要阵地。同时,还与村小学“台江县翁忙小学”达成共识,共同建设小学图书室,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课内、课外的资料,并加强图书室的业务指导。
通过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与驻村工作组相处后,村民们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在年的一场暴雨中,拥党村岩板老寨的进村公路发生严重塌方,驻村工作组到寨子时发现路已经抢修通了,一个村民拉着我们的手说:“不能再麻烦政府了,我们要走的路,我们自己修。”
看到村里设施的变化和村民意识的变化,我心里面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从农村中来,再到农村中去,经历了小时候在家无法体会到的农村生活,感受到了与村民淳朴的“亲情”,知道了村“两委”工作的辛酸。当我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和村里每次变化时,听到村民对我说“bufu”(苗语“谢谢”),感觉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拥党村奋斗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日子,也是我“成长”最快的日子,更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我相信,拥党村的“亲人”在建设家乡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大家一定会过上更好地日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李卓檬 整理
编辑徐涛
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