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公布,高分刷屏,高考状元的话题热点不减,各学校的喜报也是“百家争艳”。但是名校高分多,一本率高,本科上线率高已经让大家有些审美疲劳了,毕竟有好的生源,优秀的师资,一众名校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才是新闻。
“差校”来了个名校长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没有优秀的生源,师资也谈不上突出,年,这所学校仅1人上一本,二本上线28人;当时学校只有这样的成绩并不奇怪,早自习,学生睡到一大片,晚上自修课,老师坐在教室也镇不住,闹闹哄哄跟菜市场一样,课上课下刷手机司空见惯。全校个学生,至少有人在混日子。
年,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原杭州著名重点高中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退休,他拒绝了某民办中学两百多万年薪的聘书,选择了到贫困山区支教。他来到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当上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民族中学的校长,这是一所高考成绩在全州垫底的“差校”,他来这里唯一的条件:解决吃住,分文不取。
一年一个台阶,四年学校本科率从5%提高到%
年,陈立群任校长后的首届高考,学校全校一本从40多人增长到多名;年,全校名考生50%考上本科;年,名学生高考本科率63%,年,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本科上线率%。四年时间,学校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质的飞跃。
陈立群校长的治校方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陈立群校长来到学校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分年级是食堂,改善食堂,住宿卫生条件,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
2、严抓学校纪律。对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有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查。
3、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把不负责(上课不写教案,跟着感觉走)的老师撤岗,用真情留住优秀的教师,想办法为老师解决待遇问题,甚至自己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杰出人才奖的20多万元设立“奖教金”,奖励优秀的老师。
4、严肃课堂纪律。刚来的时候,家长告诉陈立群校长,学校前30名的学生,很多是靠作弊考出来的,老师发试卷,学生竟然要求老师把答案也写好再发给大家。为解决这问题,陈校长带着小板凳到教室听课,组织老师进行月考,全面提升老师的业务能力。
5、关心关怀学生。在贵州支教三年多时间,陈立群校长走访过多名学生的家,资助学生家庭累计达10多万元。
改变“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这些举措在短时间内让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最难的,是当地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父母外出打工的多,学生中留守儿童多,有的班级开家长会,来的家长还没有老师多;一些学生靠着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讲享受,不思进取,学生对手机的迷恋超乎想象,早恋,抽烟,沉迷游戏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立群校长所做的,一是严格学校的管理,二是思想引导,通过国旗下演讲、成人仪式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校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有学生就给陈校长写信:“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这个不平凡的想法。”
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学校高考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校的生源也随之得到了改善,在陈立群校长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之前,台江县中考前多名的学生,留在民族中学的只有10来人,到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5人,全县中考状元第一次留在了民族中学。
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教育重视起来,尊师重教的风气在当地慢慢形成,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同,老师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陈立群校长在《我的教育主张》里写道“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陈校长用全部的精力做好教育这一件事,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在他这里变成了现实,他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命运,还有无数家庭的命运,更难可贵的是,他让“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走进了教室,走出了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