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写在苗寨里的红色记忆温暖一段峥嵘岁月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mip.39.net/fk/mipso_5578658.html
青山,绿水,湖泊,翘角飞檐的苗寨建筑,这是台江县交下苗寨的缩影。交下后山腰陡峭的半坡上,一条被密林遮住的荒废小路出现在眼前,曲曲折折,一直通往交下苗寨。70岁老人王文西说,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依山傍水的交下苗寨几十年过去了,走在小路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先辈们穿着草鞋踏过的足迹和气息。回想那年一群幼嫩的脸庞,唱着嘹亮的革命歌曲整齐地走过,歌声响彻交下苗寨的山山水水,八十多年过去了,回声依旧荡漾并哺育在这里辛勤耕耘的苗族百姓。在万里红军长征中,交下苗寨被历史的坐标所定格,留下了交下乡亲给红军带路,收留失散小红军,掩埋牺牲红军战士遗骸的感人故事。年12月中旬一天傍晚,红军左路纵队进入台江县交下苗寨休整。期间,16岁的江西籍小红军文昌松由于长途跋涉非常疲惫,加上连日高烧,昏迷在交下村民万别耶家的柴房旁导致掉队。醒来时,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正把水喂进他口中。他忙用手指指头上戴的红五星,用浓重的江西口音说:“我是上半夜路过这里的红军,部队走时,没有看到我,我现在得去追队伍了。”老人见他太虚弱,就让他先养病,等病好了再去追赶自己的队伍。文昌松住下后,万别耶对他关怀备至,上山挖草药熬药给他治病,还把家中仅有的鸡蛋留给他吃,半个月后,文昌松病情开始好转。为了能让文昌松彻底痊愈,万别耶还把家中的粮食拿到乡场上卖钱,买回肉给文昌松补身子。看着疼爱自己的老人,文昌松不等痊愈,就抢着帮万别耶把家中的力气活全部承担下来。在特殊的年代,互不相识的他们就这样在艰难中相依度日,结下了“军民鱼水情”。后来,万别耶把文昌松当成义子抚养,还在村里为他找了门亲事,从此,文昌松落叶归根于交下。解放后,文昌松在交下乡粮站工作,后调入交密乡粮站工作到退休,年去世后葬于台江烈士陵园。在交下村,只要一提到红军长征的往事,年过古稀的老人们都会接过话题,很自然地讲起当年红军过交下的情景,并用他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一桩桩生动难忘的真实故事,他们要让红军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老党员王文西讲述红军在交下苗寨的往事“听父辈说,那时交下村只有60余户人家,刚开始红军进村时,大家都很防备,认为土匪来了,出村一看,整个队伍整齐有序,后面的队伍武器全部放在地上。当时上前与村民搭话的是上年纪的老战士和两个女战士,没带武器,很有礼貌,都老乡老乡地喊着。”王文西讲述着父辈们的回忆。在交下休整的七天里,红军没有踏足一户村民家,队伍在坡上搭帐篷,吃自带干粮。偶尔到村里采购时,都是站着老远,下雨天都不进屋,在屋檐外笔直地站着,还主动给村民们打扫村前寨后。遇见干活回来的村民,战士们就上来帮忙挑柴火、挑水等等。交下的老人们说,由于语言不通,彼此间说什么双方都很难听懂。但在几天时间里,大家感觉到这个队伍不一样,不扰民,有纪律。红军离开寨子那天是早晨,离开交下村之前,还给当时送行的村民们一些大洋,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交下村三名青年跟随红军参了军,在长征途中和后来的战斗中,他们再无音讯。交下村民感谢红军,也怀念红军。红军离开交下后,留下三名重伤病逝的红军战士,村民把烈士遗骸迁葬于交下后山腰上,从此以后,每年清明,大家自发地给红军墓扫墓和修砌,直至年,三座红军墓迁移到台江县烈士陵园。全县各族群众、中小学生等清明节都到台江县烈士陵园扫墓。现在,台江县烈士陵园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全县教育子孙后代,激励人民前进的纪念地。87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苗疆人民铭记于心,温馨故事鼓舞一方百姓。如今的交下人苗寨文旅游产业兴旺,人们安居乐业当年红旗漫卷交下,如今山川繁花诗满篇。犹如“世外桃源”的交下一年四季皆风景,厚重的红色文化,美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人注目。从80年前60余户人家到如今余户人家。红军行经处,产业迅速兴起,山乡村寨焕发新颜,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近年来,在台江县发改局等单位的帮扶联系下,交下苗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全域旅游夯实农村基础设施,结合本地全域特色旅游村寨定位,对交下的功能布局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旅游业、农业等进行高起点规划,从稻草盖屋顶到如今的琉璃瓦,当年红军休整的小山村换了“容颜”。台江县发改局等帮扶联系单位到交下重走红军路长征路上,红军左路纵队进村不扰民,帮老乡干活,是长征途中不变的部队纪律。而改变的却是一个个村寨和村民对红军的观念、看法,是一点点属于人民的星星之火。老人们讲述的故事都是他们爷爷辈所经历的,如果不是红军左路纵队给当时的村民留下深深的印记,相信这些故事也不会一代代流传至今。 通讯员张强张合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凌忠云编辑石含开编审沈安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