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支教是青春淋漓尽致的挥洒,我更愿将我的青春化作一捧沃土,与台江这连绵的山融为一体,守望苗乡的花开。年8月31日,我走进了台江二中七年级4班的教室,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从大学生变成支教老师的巨大转变,还是让我紧张得在讲台上狠狠掐了自己一把。那一刻,我想起了报名支教时的满腔热血,想起大四那年一次次的支教培训,想起了研究生支教团出征时我们曾许下的庄重誓言。说实话,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摇身一变”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百多个孩子的语文老师、51个孩子的班主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站上这个岗位之前,我们都没料想到“老师”二字背负着这样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初中的知识内容需要复习和整理、授课的方式要不断训练和打磨、班主任的各种工作要尽快熟悉、与学生做德育工作要和前辈“取经”……初为人师的我们,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有孩子、家长们的期望,有服务学校和母校的信任,所以我们支教一行人忙碌着、前行着,只为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多为学生、为台江二中、为基础教育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正所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已经来到二中三月有余,在这近百天的日月交替间,我们陪伴孩子们经历着青春的飞速成长。从初报道时孩子们生怯怯又好奇得四处打量的眼睛,到熟悉后围着我叽叽喳喳停不下来的小嘴;从教师节一句句腼腆可爱的祝福,到运动会上一张张跑得通红的青春面孔……不知不觉间,我欣喜地发现,刚开学时字写得像小蚯蚓的姑娘已经能写出让我感动的作文;原来一上课就等着下课玩耍的“小刺头”开始举起手回答课堂小问题;班干部们安排工作像模像样,俨然成了班级的小主人;十几岁的孩子们个头也如竹拔节,有还几个不经意已超过了我许多。“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孩子们的知识、心智同个头一起水涨船高之时,我们这群东林支教人也悄然成长起来。最开始,我们讲课时生怕孩子们不感兴趣,接到班主任的繁琐工作时一头雾水,遇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到后来,每周的十多节课与早晚自习,成为了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天马行空的快乐源泉,各类材料和工作也在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到位,班里的孩子们敞开了心扉,周末偶尔来到我们的小家做客。我们完成了属于支教人的蜕变,也获得了专属于支教人的那份成长与收获。成长与收获之余,我也在台江感受着心灵的治愈与震撼。我的班里有位听障小姑娘,她虽有些内向,学习上却很努力,书本上的笔记总是工工整整的。有一天,小女孩在作文里问我为什么对她笑,我在作文后写:因为你今天的辫子很好看。从那以后,她总会在课间悄悄给我塞一张小纸条,那小纸条上写着她想说的心里话,有时候还有可爱的小插画,我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她就羞涩地跑开去了,但后来每次我笑着与她对视,她都没再避开,而是回以一个腼腆的笑容。11月中旬,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我们支教四人曾与张校长和万书记一同前往施洞进行家访,汽车在险峻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了近一小时方抵达目的地。同行的麦老师是地道的北方人,见到那幢略显老旧的木屋时她显得有些不敢置信。木屋里用着最传统的明火取暖方式,墙壁上“上了年纪”的海报被烧火的烟熏得发黑。看到我们到来,热情的苗乡人招呼着、欢迎着,不顾我们的推辞拿出满桌的水果和佳肴,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对我们说的最多的除了“感谢”,还有“需要”。这种被需要,是我成为支教老师之前,是我前21年的人生里从未感受过的。前几日,天气还没有今天这样寒冷,阳光拨开冬风有些许暖意。我与麦老师批改完作业,走到了校园里之前没太留意的小园子,一抬头竟然看见了一株梅树。麦老师侧过头问我:“这树,会开花吗?”我看了看灰色的树枝上,星星点点鼓起了不起眼的花苞。会的,我说。咱们且等且瞧吧!园里这一树不起眼的梅花,正如这里的孩子们,终有一天会熬过寒冬,在秀丽的苗岭绽放开来。谢欢,台江县第二中学支教教师、东北林业大学22届研究生支教团台江分队成员。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晓波 整理编辑 黄昕蕊编审 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