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是台江县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这里居住着户余名搬迁群众。本着服务群众、推动就业的目的,结合方黎湾社区搬迁群众、产业车间工人和务工人员就餐需求实际,盘活闲置门面,社区多方筹集资金建设了可容纳余人就餐民族团结食堂。现在这里每天早中晚餐,食堂都有大量附近务工人员和社区群众前来就餐。“这里离厂近,而且比外面的要卫生很多,吃得也比较放心舒服一点。”来自社区箱包厂的职工杨庭秀说。“五块钱一餐,最主要的是营养搭配比较好,比较实惠,和外面比起来这里更便宜,而且工厂与食堂达成协议,我们只用付一小部分的钱,公司出了一大部分。”同样来自社区鞋厂的职工丁晓玲满意地称赞道。民族团结食堂不仅要建好,还要运营好,增加村集体经济。为此,该社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酒席举办申请备案、宴席操办、财务管理、食品卫生监管等进行规范,达到控制酒席天数、桌数、菜数、礼金数,进一步减少了人员成本、办酒门类、安全隐患,减轻环境污染的“四控四减”目标。“为了不浪费食材,接待酒席时,我们都是提前预备的,然后算好食材数量,合理营养均衡搭配,均不会造成铺张浪费现象。”社区民族团结食堂负责人王小文介绍。方黎湾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邰再成介绍,“今年以来,社区举办红白喜事10场次,此外,我们还对外接待10余场的大型活动。从去年的9月份开始营业到现在创收在15万元左右,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民族团结食堂运营好只是第一步,实现“移风易俗”目标才是关键。”台江县萃文街道方黎湾社区第一书记周海燕说,“我们社区通过以民族团结食堂为载体,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文艺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群众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以此摒弃以往高价的唱大戏的表演,不仅促进了社区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台江县作为全国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建设的县市之一,当地把民族团结食堂建设作为推动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通过规范管理、升级设施、拓展服务,在提升民族团结食堂内涵价值的同时,全方位深化推进移风易俗,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吹进千家万户。此外,台江县还探索构建“民族团结食堂+积分超市+社会治理网格+志愿服务”新模式。把民族团结食堂办理酒席与积分超市建设结合起来,凡是在民族团结食堂办酒席的均享受50分以内不等的积分奖励,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普惠于民。支持民族团结食堂除承办红白喜事办席外,可开展日常经营业务,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前不久,施洞镇岗党略村的村民石定录就选择到村里的民族团结食堂操办了一场丧事,不仅节约了办酒成本,获得的积分还让他兑换到了日常生活用品。“像我办酒一桌才花了多,如果到外面办酒的话,一桌可能要将近花多,节约了一百多块钱。”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村民石定录告诉记者,主要还是挺方便,样样东西都是食堂自己出,用不到我们自己操心。村里还返我50积分,还能兑换到生活用品。为了将民族团结食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作为施洞4A级苗文化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岗党略村,升级民族团结食堂设施设备,主动推展服务为外来游客提供就餐、住宿,提高了食堂利用率,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在接待期间,展示我们苗族长桌宴、飞歌,以及美食等独特民族文化,这不仅增强了我们苗族同胞的文化自信,也加深了游客对我们苗族文化的了解。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党支部书记邰豪杰告诉记者,民族团结食堂自运营以来,目前已经接待游客余人,创收13万元,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台江县已经完成7个民族团结食堂示范点建设并投入使用。今年将在全县继续建设26个民族团结食堂。“民族团结食堂建设是我们台江县探索农村基层治理,化解基层矛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力民族地区新风行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个民族团结食堂的运营管理当中,我们重点做好的是制定好一套管理制度,组建好一个优质的服务团队,选好一个运营模式,让喜事新办,丧事减办,杜绝铺张浪费,低俗婚闹、厚葬薄养等不良的这个社会现象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台江县民宗局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忠说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梓颜台江县融媒体中心陶国华编辑龙海若二审何涛三审刘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