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书记,今天下田抓了6斤田鱼,能帮我卖掉吗?”“我家有两只土鸡要卖,曾书记你问看有人要没?”
“今年收割的大米,曾书记你帮我卖了吧。”
村民都叫我“货郎书记”,经常问我能不能帮他把家里的农产品卖掉。曾庆波车子的后备厢装满了农产品(蔡兴文摄)我叫曾庆波,来自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凯里供电局,年6月,被派到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担任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入户开展工作时,碰到一个赶集回来的老伯,他告诉我,他们一般就是挑着五六十斤大米或者几只土鸡和几十个土鸡蛋到集市上去卖,再换点油、盐和其他东西回来。有时候运气不好,摆一天也卖不出去。比如说卖鸡,七八只鸡回来还有五六只。曾庆波(右一)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生活情况(蔡兴文摄)看到这里朴实的村民,为了几十块钱,费时费力地劳作,很为他们揪心。之后走访村民时,看到可以卖的东西我就拍个照发到朋友圈,有人想买的话,周末就顺路带回去,帮村民卖掉。
就这样,越卖越多,为了“开拓市场”,我同龙潭村第一书记陈鑫、红光村第一书记李根、阳芳村第一书记杨帆“联手”,扩大朋友圈,一起带货,村民的山货成了朋友圈里的抢手货。
一到周末,我们把收集了一周的订单集中起来,把货物装上自己的车,送往凯里市的客户手中。在田地里忙着干活的曾庆波(蔡兴文摄)从年7月份开卖以来,我们4个驻村干部为4个苗寨的群众、合作社销售了余斤生态大米、余斤蜂蜜、余枚土鸡蛋、余只林下散养土鸡等农产品,帮助群众增收20余万元。年初疫情防控期间给村民送口罩(蔡兴文摄)下一步,我希望让村民当股东,自己跑市场、联系客户,逐步引导他们从村民向工人、向商人转变。同时我也希望在驻村期间能够为村里找到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既然来到这个村,就要为这一方水土留下点什么,将来即使我们走了,这个村集体经济还能够良性运转。
曾庆波在驻村的近两年时间里,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模式,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拉动了棉花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双“丰收”。在“货郎书记”的后备厢里,装的不仅仅是苗族群众的农产品,更装着苗族群众的期盼和广大帮扶干部的初心。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巍娥杨晓波编辑王琳编审王璐瑶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