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开义,一个相貌平平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锦屏小伙子,从年12月来到老屯这片热土时我就在想:老屯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从苗乡的客人变成苗乡的主人。 四年多的时间转眼过去,我依然激情不变,热度不减地在践行着说过的话。 踏上高地常忧患,唯恐蹉跎误苍生。年12月,根据乡党委的安排,本是会计学专业的我,要到乡党建办搞党务工作,那时我深知老屯作为全县的政治高地,深感重任在肩,可我自己却连一点党务知识都不了解,若要抓好党建工作唯有多学习。
顶着烈日沉下身子到村开展易搬复垦复绿验收工作
于是我主动向县委组织部领导求教,同时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学习,在县委组织部领导的大力帮助下,在我自己的不断学习下,我和同事一起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各个村寨的“十户一体”全部建立了起来,长滩村的“十户一体”也完成提档升级,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特别是面对党建扶贫示范县和三级组织部门帮扶的优势下,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年和年党建考核中荣获全县第一。 两年须臾过,恍如昨日事。年10月,因岑邦村属于深度贫困村,急需一个年富力强,党务工作经验丰富年轻人去协助村“两委”包村,于是乡党委我派到了岑邦村包村。 面对一个人心涣散的村寨,村活动室下面的公路水沟污泥满沟,建筑材料成山,无形中成了一堵隔心墙,要尽快把村活动室院坝前的面貌彻底改变。 “清理村活动室院坝下边的水沟时,我们还挖出了三条泥鳅。”连任了两届村委会副主任的邰勇回忆当时情景面带羞愧。
组织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旧房就行拆除
在风雨长廊旁卖了几年早餐的潘军道出群众的心声:“小刘来之后把活动室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才像一个村委会,以前活动室前的臭水沟都被群众堆放建筑材料、垃圾和杂物,看起来就不舒服,群众来办事都不想从这里走进活动室。”岑邦村的面貌发生改变,群众意识也发生了改变。 在活动室内,微弱的灯光总是亮到夜里12点后。 而这些欣喜变化背后倾注了我和所有驻干、村干的心血,从实践中也得出结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和村“两委”班子身体力行、凝心聚力搞发展才是治理岑邦村的法宝。 刘开义,台江县老屯乡人民政府工作员,岑邦村包村干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晓波整理编辑朱登芳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