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外出打工,坚守了半辈子的苗银苗绣手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愿意留下来认真学苗绣的人不多,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欧东花的普通话并不好,但从她的表述中,仍能感受到她对苗绣这份传统手艺的坚守与热爱。苗银传承人吴水根也告诉我们,银匠曾是苗寨最受尊敬的职业,但由于这手艺复杂熬人,也赚不了太多钱,很多老银匠都转了行,不再沾银了。这是当今非遗老手艺传承现状的一个缩影。近日,百度匠心中国行的贵州探访中发现,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在追求效用的商业化时代里,愈发面临大山深处学徒难寻、苗寨瑰宝传承断层的困境。

00:42

困境

匠心之悲寨子空了没人学

黔东南州的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这里民风淳厚,“盛装”最盛。要知道,银饰是苗家姑娘嫁妆里必不可少的部分。据了解,定制一套完整的苗银嫁妆包括头帽、手镯、项圈、脚钏等,一整套银饰重达十几斤,即使像施洞镇上国家级传承人吴水根这样的老银匠,每天打制也要耗时近50天。

“一年天,除去春播、秋收等农忙时节,满打满算、加班加点地干,也只能打足10套”,随着族人汉化,有段时间,银匠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订单的减少导致了大批银匠失业,吴水根的众多同行和徒弟中,已经有很多人不沾银了。“我打银32年,收了18个徒弟,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下来就转行了。”说到这,吴水根既痛心又无奈。

“我是蝴蝶妈妈的女儿,对苗族文化和苗族服饰有着浓厚的感情,这些民族服饰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距离吴水根家半天车程,我们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民族服饰博物馆,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欧东花,她8岁开始,便跟着祖母、母亲学习刺绣,至今已有40年。欧东花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平绣、打籽绣、堆绣、叠绣、贴布绣、马尾绣等技艺,难度极高的施洞破线绣也不在话下。

然而让欧东花担心的是,苗族年轻一代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大多流向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的都市,对做工复杂的民族服饰,尤其是刺绣、挑花等工艺不再接触,“其实现在的传承还是蛮不可乐观的,我常年往寨子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空寨子,青壮年都在外面打工,年轻的小孩子都去上学,所以能守住传统手艺的人其实不多了。”

在采访中我们感受到,苗银、苗绣这些贵州的非遗项目无不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历史的醇厚和审美的情调,但时至今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