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扶贫故事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丨台江县

眨眼间,支教已经结束一年有余,回忆起在苗疆的时光,那些珍贵的片段便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放映浮现,孩子们给我留下的美好和震撼比比皆是。

我叫盛浙,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员,年8月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担任社团部主任。

记得在一次社团活动日时,我在操场陪同学生们开展社团活动。期间,我的一名学生告诉我,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考上好大学,像我一样学法律。上课时,我曾提问过这名同学,她非常勇敢地表达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告诉她:“你非常敢于表达自己,已经具备一个法律人的基本素养了!”没想到,短短一句话,她竟潸然泪下:“老师,对不起,我化学没学好。”

她的神情满是愧疚,我更是心疼又自责,忙帮她擦眼泪说:“没关系,你是文科生,不影响高考,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实现梦想的!”她仿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激动地要与我合影。

这件事情虽小,但却令我难以忘怀。一方面,这使我意识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现实意义。在这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能带给他们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但是我的一言一行都将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影响。正如习总书记“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的深切期待,我们几个“风雨桥边的求是人”,是大山里的孩子们能接触到最近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我们表达的某种观念,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这无疑对我们的专业能力、道德素养、行为规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其实孩子们尚未领悟学习的真谛。她仍因为没学好这门科目,而觉得对不起这门课程的老师。但其实,学习是为了自己掌握真本领,而不是为了旁人而学。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将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而不是“对不起自己的青春”,这说明我们的扶智教育要更多地从教学生“怎么学”转移到教学生“为什么学”。只有使他们真正明白“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才能转变思想,从源头处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教育才能真正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可以说,教育决定着台江的今天,也决定着台江人民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之人将继续为之努力。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老师是一份幸福感与成就感并重的神圣职业,我觉得这一年支教经历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宝贵的礼物。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太多孩子们真挚的情感,唯恐自己的付出不够他们的喜爱,唯愿每一个台江民中的学子都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辜负自己的青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李卓檬 整理

编辑徐涛

编审尹长东李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