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我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排羊乡岩江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三年来的帮扶点滴,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田间地头的挥汗如雨,菌菇大棚的丰收喜悦,农家院坝的欢声笑语……那声声“来家里吃饭”让我驻足回望、流连忘返。浓浓的乡情,我如何舍得走? 三年的帮扶,我见证了岩江的华丽蝶变,也让我和乡亲们结下了深情厚谊。每当夜深人静,那个生活无依的杨大婶母子,独自生活的耄耋老人杨啊公……总是在我思绪的深处悄然来袭。 记得第一次走进杨大婶家时,屋里垃圾成堆,让人无从“下脚”。 原来,杨大婶家是村里典型的特困户,家里两口人,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均为一级语言和肢体残疾人,全靠国家民政兜底保障维持生活。 沟通障碍成为了开展帮扶工作的一道坎。每次到她家走访时,我都尽可能手口并用,边说边比,不曾想,一段时间后,竟可以实现基本沟通交流了。
王央静(左)在走访帮扶户
为保障母子俩的基本生活,我积极向民政部门为她家申请临时救助,自费近千元购置电磁炉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床上用品,为她家送去力所能及的温暖。 在我的3户帮扶对象中,岩江村五组的杨啊公,总是让我深深牵挂着。一位80多岁的“五保”老人,独自一人尝尽人生酸甜苦辣。 初见他时,哮喘发作让我手足无措,好在家里备有药品。从那以后,每当我去他家时,我都会给他带去一些必备药品和食物。为让他生活起居方便,我还为他添置了电磁炉和电饭煲等生活用品,隔三差五帮他洗衣做饭,总是惹得老人热泪盈眶。 虽然老人永远离去,但是那句“谢谢你啊,我的好女儿。”却常常萦绕在我耳边。 相比杨大婶和耄耋老人杨啊公,岩江村五组的杨大叔家里的条件要好得多。 在我的驻村帮扶工作中,杨大叔家是我重点扶持的一户。去年,杨大叔的儿子杨某文从外地务工回乡后就再也没有出去。用他的话说,两个老人年纪大了,不想再出去,朴实的语言饱含着这个年轻人深深的孝道。 杨某文给我的印象是孝顺能干,肯吃苦。据村里人介绍,他家曾祖辈相传养蜂,只是到了现在大家都外出务工,他才放弃了祖传的“基业”,跟随大家外出打工赚钱。 “这是个好机会”,我心里暗想。 于是,我动员他“重操旧业”。在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后,他欣然同意了。随后,我帮他申请蜂群,陪他选址建场,在一番准备后,一切就绪。 拿到第一批蜂群后,为了改进和提升他的养蜂技术,我先后到县乡有关部门找来农技人员对他进行技术指导5次。现在,他的养蜂场已经从原来的8群发展到50多群。 “今年养蜂我赚了5万多元。”说起自家的“甜蜜”事业,他充满着期待。 如今,岩江村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硬化路,基础设施日趋健全,人居环境美丽宜人,人情风俗更加文明……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晓波整理
编辑杨羽
编审杨仪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