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群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北京专业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天目新闻记者段松艳通讯员陈雯怡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悄然而至。对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来说,在这一天一定会想起他们的“陈校长”。

陈立群,躬耕教坛40余载,担任校长30余年,从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他婉拒东部民办学校百万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带领一所贫困地区民族中学实现了从倒数第一到第一的完美“逆袭”。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

但他的学生却说:“何其所幸遇见您。”

爱与责任,无问西东。近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通过本书,读者们可以真切感受这位翻山越岭走进苗乡的教育者的大爱和初心。

故事的缘起:

为当地薄弱的教育环境所触动

为什么在花甲之年,陈立群要放弃国内多家民办中学百万年薪的聘请,进苗乡支教?故事的缘起,还要从一通电话讲起。

年10月,陈立群接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打来的一个电话,让他担任两位贵州校长的实践导师。

不久,陈立群就在杭州学军中学接待了一批来自贵州的高中校长,并成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校长和安顺市第一中学校长的实践导师。年3月,他坐上高铁,第一次前往贵州。

在苗乡,陈立群翻山越岭去家访(资料图)

“走出高铁站,我仰头就看到对面山上的大字——‘凯里欢迎您’。环顾四周,只见高高矗立的鼓楼、望不到头的风雨连廊,一种异域他乡的新奇感扑面而来。不过,接下来几天的交流中我所听到的,则足以将新奇化为惊愕。”陈立群回忆道。

“一个多人的寨子,直到年才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这里有十五六岁,甚至更小就当妈妈的女孩子。初中毕业就嫁人的事司空见惯。如果以后两个人过得好,到结婚年龄了就去补个结婚证;如果不合拍,就分手走人。”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听到这些,陈立群的心中五味杂陈。“置身于这样的教育环境,直面这样的教育生态,我们当何去何从?我们该何思何为?”

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渐渐萌生。

早在离退休还有五六年的时候,杭州的一些县(市、区)和学校就已经向陈立群发出了邀请。但当退休在即时,他又收到了来自贵州的邀请。“一边是人情,一边是责任,但我认定,在杭州我能做的至多是锦上添花,而民族地区的教育力量相对薄弱,在那里,也许我可以做更多。”

于是,刚刚动完手术不久的他,在与家人商量并征求了医生的意见后,决定接受“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民族中学的邀请,并表示在担任校长期间,分文不取。

从宏志班到宏志校:

中国那么大,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

陈立群支教的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苗族人口比例高达98%。由于崇尚闲适文化,当地的孩子们普遍缺乏斗志。于是,陈立群给自己的支教定了三项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扶学生的志气。

年,陈立群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担任校长期间,在浙江省内首创“宏志班”,并从注重物质上的扶贫济困,转移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杭州乃至浙江省掀起了一股“宏志热”。应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后,陈立群尝试着从创办宏志班到创办“宏志校”,并将一路走来的实践概括提炼成“宏志精神”:理解、主动、勤奋,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

陈立群在苗族学生家里家访(资料图)

年底,高三学生王世珍因母亲尿毒症晚期无人照看,提出退学。陈立群了解到情况后,医院探望并给予资助。在征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陈医院医院治疗,并耐心说服王世珍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母亲,还免除了她的学费。

王世珍也挺争气,于年考入了贵州民族大学。她的母亲见没有因为自己的病情而耽误女儿的学习,十分欣慰,病情也已基本稳定。王世珍说:“在我生活一片黑暗的时候,陈校长就像一盏灯,照亮我的内心。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像陈校长一样,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好老师。”

像王世珍这样的学生,陈校长不知遇到过多少个。五年多来,台江县民族中学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陈立群校长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多个到现在实况“净流入”,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排名全州第一。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陈立群说。

把一个人支教变成万人勠力同心

通过众人合力点亮千万穷困孩子的未来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校长,陈立群最懂得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学生是老师。”在一开始,如何提振教师士气、激发教师潜能,成了陈立群急需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年,在校工作了15年的数学老师刘明,提交了一封辞职信,说自己“铁了心”要去私立学校任教。原来,刘明即将迎来第二小孩,他在高兴之余不免犯愁:每月元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这日子怎么过?

了解情况后,陈立群在工作上给予刘老师更多支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刘老师第二个孩子刚出生,陈立群医院看望,趁机和在病房中照看妻子的刘明推心置腹地长谈。

最后,陈校长满怀深情地说:“刘老师,学生们都十分想念你,盼你能早点回来。”校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学生的爱戴与信任,深深打动了刘明。他红着眼说:“陈校长,我不走了,辞职信我收回。”

陈立群为学生送考(资料图)

因为待遇水平跟不上,前几年,台江县民族中学每年都会有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没少跟当地教育部门争取,但由于当地财力实在有限,到手的补助杯水车薪。为奖掖先进、鼓励优秀教师,陈立群还把自己获得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的奖金拿出来,设立“陈立群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元,并已连续颁发3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在帮助台江县民族中学发展的同时,陈立群还将目光投向了贵州全省。他曾说,“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要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的真正发展,离不开一批带不走的中学校长和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

为此,陈立群义务给贵州省内校长授课,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万人,把一个人的支教变成一群人的勠力同心。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懒,脱贫先脱愚。身处大山深处,在那些聚光灯照不到的贫困家庭中,孩子们的未来由谁点亮?陈立群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