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儿子考大学,在报志愿的时候,我是按照高校录取分差判断的,而他是按照位次判断的,最后我们问了各大学招办的老师,他们也是按照位次判断的。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双一流的大学基本招录的都是位次靠前的学生,位次越后,你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的空间就越小。
再看这几天的新闻,全国各地的高中也是按照等次划分录取线的,这样无形中学生就进行了分流,成绩最好在一个学校,中间的在一个学校,末尾的在一个学校。
所以现在造成了一种什么现象呢?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好学校利用一切优势吸引优秀生源,劣势学校在其面前一筹莫展,只能等待别的学校刷下来的学生。
我们学校就处在城郊,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我第一年负责招生的时候,家长就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你能招到全区前五十名中有五个以上,我就让我的孩子到你们学校上。那时候到我们学校就读的前五十名只有一、两名,这还要靠运气,而且是被动来的。后来无可奈何,我就提出别人是“选好学生”,我们“教好学生”,我们努力了三年,成绩在区域内排到第二,那一年新高一招生就情况好一些。
所生源是异常重要的,上你一个层次的生源,你要全面超过他们是异常困难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点上超越就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所以在绝大多数校长、教师和家长心目中,选好学生比教得好学生要重要得多。
在校长看来,好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只要我措施得当,不出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区域内别人是比不了的,即使成绩比预期低一点点,也还是比别人高,别的学校难以企及的。
对学校老师来说,感觉是不一样的,教好学生和教差学生的心理氛围、心理境况上也是不一样的,教好学生,教不好是我的责任,差学生嘛,本来就差,教不好也不是我的责任,有好多因素呢,所以近些年有一种说法,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高徒出名师,你看有些学校实验班的老师经常讲,我班上的学生最低的也是超出本一线多少分!
对于家长来说分数就是学生的前途,把学生送进好学校,家长的焦虑就减小,感觉走进名校的概率就无限增加。
那么对于这种状况,“教得好”比不上“选的好”,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选的不好”学校有没有可能逆袭呢?
应该是有的,就像原来的衡水中学,原来的洋思中学、原来的台江县民族中学,原来的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等,这些学校的逆袭,需要有教育情怀、教育能力、教育水平、教育思想的校长来实现。
本文由第一人称讲文化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