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陈雯怡
今天是教师节,你会想起你人生中的哪位老师?
对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的同学们来说,他们一定会想起他们的“陈校长”。
陈立群,躬耕教坛40余载,担任校长30余年,从杭州学 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他婉拒东部民办学校百万高薪聘请,远赴黔东南贫困地区义务支教,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他心有大爱、无私奉献,5年多来,始终把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成长作为己任,繁忙工作之余翻山越岭、走寨访户,不仅带领一所贫困地区民族中学实现了从倒数 到 的完美“逆袭”,还用义举带动了更多人开展支教助学。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
但他的学生却说:“何其所幸遇见您。”
《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陈立群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近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通过本书,读者们可以真切感受这位翻山越岭走进苗乡的教育者的大爱和初心。
“中国那么大,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
年,年届花甲的陈立群从浙江省级重点中学杭州学 中学校长的任上退休,背上行囊,跨越公里,远赴黔东南义务支教,应邀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简称“台江民中”)校长。
陈立群和学生一起晨跑(资料图)
在台江支教这五年,他看到了大批扶贫干部被派驻到苗寨苦干实干,国家各级各类帮扶 策、扶持资金落实到位,水泥公路修到了村村寨寨;看到了深处偏远苗疆的贫困群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得到了各类资助、享受到了更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但“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支教过程中,他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这些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作为一个教育者,从教育这个角度,陈立群观察到:通过接受教育拥有知识和文化,当地群众就能更好地利用各类 策、资金、交通、游客等资源,抓住各种机会勤劳致富,而那些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的,如一些村寨中十七八岁不识字的女孩子、许多不会讲汉话的学生家长等,就没有能力利用各类资源,也没有能力与外界对接,不能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各类扶助往往只能解一时之困而无法持续发挥作用。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我扎根贵州台江县义务支教的初衷,正是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教育扶贫彻底“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老师的志、扶学生的志、扶家长的志
“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旁人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帮助不应带有任何主观诉求,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五年多来,陈立群走进多个贫困家庭,了解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并给予资助。同时,他给自己的支教定了三项任务。
在苗乡,陈立群翻山越岭去家访(资料图)
项任务是管理好学校。五年多来,台江县民族中学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在陈立群校长和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辍学人数从每年多个到现在实况“净流入”。高考本科以上录取的指标完成率已连续排名全州 。年,高考一本指标为44人,实际完成人;二本指标为人,实际完成人。年,全校人参加高考,都考上了大学,共有人上了二本线,其中人上了一本线。
当然,相比于数据,陈立群更欣慰的是师生精神面貌的改变、精气神的提升,是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信心的增长:“年以前的三届毕业生,入学时都不是我招录的,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苗族孩子是聪明的,当地老师是有水平的,说明提升当地教育的质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要不要’‘做不做’‘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项任务是尽己所能,培养好当地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他始终认为,所有的帮扶都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重要的是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五年间,他跑遍了州内所有16个县(市),还去了贵州省内的其他一些地区,累计义务作报告、开讲座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万人次。
第三项任务是要将社会的 层撬动起来,形成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每年高考结束,他就把高三老师分成八个组,为上了本科线的学生,挨家挨户送喜报、放鞭炮。令他欣慰的是,从年开始,台江的一些村寨开始自发地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召开庆祝大会。“考上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的理念,逐渐被苗族百姓所认同。
陈立群在苗族学生家里家访(资料图)
将奇迹发生的原因写进书里
从每年辍学学生多达个到全校人全部考上大学,这对于一所身处 贫困县、曾“垫底”的民族中学来说,无疑是一场完美的“逆袭”。
而这背后,陈立群究竟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做了什么样的实践与尝试?
陈立群为学生送考(资料图)
这场奇迹发生的原因,陈立群都写入了新书《陈立群:我在苗乡当校长》里。
他用朴实的语言和心中的大爱,首次全方位记录支教之间的工作和探索,记录为贫困地区学生、教师、社会层层立志的故事,并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扶贫扶志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范本,启发读者站在更高角度,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置于更长的时间维度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探索更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之策,确保脱贫不返贫。
本书序言中,陈立群写道:我也特别感恩过去的宏志生和现在的苗族孩子,是他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理念,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做了30多年的校长,积累了一些学校管理的经验,尽管退休了,但还能服务百姓、发挥余热,传递东部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传递东部教育的“爱与责任”。对我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了一点很平常的支教工作,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同时提升当地民众整体的文化水平。我将此视为我的责任,我的使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