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没有大家的帮助,就不会有这个扶贫车间,更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扶贫车间负责人杨美感激地说道。
走进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兴美宏杨制衣厂扶贫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忙着打版、裁剪、缝纫……忙碌的车间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上马石社区是凯里市最早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有多户搬迁户,余人。杨美是该小区的搬迁户之一,如今,她已从贫困户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杨美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帮助,更离不开凯里农商银行的支持。
杨美是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人,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苗寨地处深山,常年云遮雾罩,发展相对滞后,家家户户都很穷,杨美也因家庭贫困,早早就辍学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多年,她擦过皮鞋、进过厂,但收入低,只能解决基本温饱,不能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到了适婚年龄,她与同乡女孩一样,结婚、生子,但依旧贫困。结婚多年,她与丈夫一直在外务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能团聚。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杨美意识到,隔代教育弊大于利,只有自己留在孩子身边,好好引导他,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杨美回到凯里,靠摆地摊为生。年,作为凯里市上马石社区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杨美一家住进了90平方米的新居。住进新居后,杨美开始谋划未来的生活,摆地摊早出晚归、风吹雨淋,收入还没有保障,也不能照顾家庭和孩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她希望自己能在家附近就业,更希望一起搬来的妇女们都能在小区周边就业,这样大家就都能照顾家庭和孩子了。
怎样才能在小区附近就业?杨美有了创业的想法。她是苗族姑娘,对苗绣有特别的热爱,再加上社区里有很多妇女曾是绣娘,于是,她将创业方向放在苗绣上。
说干就干,决定创业后,杨美开始四处找政策,找资金,最后在相关部门的建议和帮助下,她在上马石社区开办了兴美宏杨制衣厂,将苗绣与现代服装融合,生产市场紧缺的民族服饰。因事业刚起步,资金紧张,制衣厂规模并不大,能承接的项目也不多,因此收入并不理想。
怎样才能承接更多、更大的项目?杨美认为,只有扩大厂房规模,增加设备,改进技术,招更多人,这样才能承接更多更大的项目。
扩大规模、增添设备,这些都需要钱,去哪里筹集资金?正当杨美犯愁之际,凯里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在开展普惠金融大走访的时候来到杨美家,知晓了她的烦忧。凯里农商银行到制衣厂走访调查后,很快就向制衣厂发放了一笔30万元的“银百合—兴农贷”优惠利率贷款。
拿到贷款后,杨美扩建了厂房,增添了设备,厂房由原来的多平方米扩大到平方米,员工也由十几名扩大到百余名,制衣厂不仅生产民族服饰,还生产校服、制服等。
在凯里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杨美的制衣厂设备越来越齐全,规模也越来越大,订单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每年能带动余名妇女就业。
妇女在小区的制衣厂工作,不仅能赚钱贴补家用,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大家都很开心,亲切地称制衣厂是“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我年纪大了,不能外出打工了,在这里上班,不仅能照顾孙子,还能赚钱,真的太好了。”王太凤是台江县排羊乡排羊村人,年搬进该小区,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有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孙子,她非常开心。
据了解,在制衣厂上班的妇女,多的时候可以领到多元的工资,少的时候也能有多元的收入,实现了从家庭妇女到刺绣女工的转变。
如今,杨美不仅有自己的事业,还有时间照顾老人,陪伴孩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她说,一个人把日子过红火了不算什么,带动大家都把日子过红火了才算好,她要把制衣厂办好,带动更多妇女就业,让大家都能把日子过红火。
对杨美的信贷支持只是凯里农商银行助力“新市民”创业的一个缩影。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凯里农商银行不仅加大对“新市民”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还通过“银政企”联动,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帮助更多搬迁群众“住得下、住得好、能致富”。
通讯员 吴兴芝杨再福
编辑熊瑛刘婧
校检汪韵
编审陈乾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