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一个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相距多公里的杭州市和黔东南州,因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契机,紧紧联系在一起。
10月21日起,记者跟随贵州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主题采访团走进贵州,探访两地之间的脱贫致富故事。
再见陈立群
返回大山继续前行
扶贫先扶智,教育帮扶向来是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的重中之重。年4月,杭州市投入万元教育专项帮扶资金,专项用于实施台江县教育综合提升工程。
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黔东南州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唯一的一所高中——台江县民族中学是杭州对口帮扶点之一。
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很多杭州人都耳熟能详。作为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3年前,陈立群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支援教育。今年9月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陈立群说,支教三年,得到的荣誉让肩上的担子愈加沉甸甸。褪去光辉、返回大山,三年间他每天雷打不动的日程仍是:7点10分准时监督学生早读,上课时间进班听课来调查教学质量、培训当地老师,晚自习再巡视教学楼。
变与不变间,他对未来有了更多思虑:支教总是会结束的,最重要的是增强台江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把新一代撬动起来,台江的未来才更可期。
为了这个目标,陈立群提出小禾、青蓝、名师三个工程来培养当地的老师。毕业三年之内的青年教师,向优秀老教师和杭州支教老师拜师,进行点对点培养。有3-5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给予更大的空间发展;8—10教学经验的老师,往名师、优师方面发展。
目前,从杭州来的支教老师共有12名,有来自余杭第二高级中学等杭州学校的老师,另外还有5个浙江大学的研究生。
“陈校长教会我‘不管时间长短,都要本着一颗负责的心’。”作为支教团队中的一员,浙大研究生林丽婷告诉记者,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点点滴滴的积累,相信台江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外打工十几年
她回到家乡就业
增加就业作为最直接有效的脱贫方式,年以来,杭州就通过“浙籍企业、帮扶项目、扶贫车间工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创业工坊”五位一体的就近就业体系,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1.86万人。
10月23日,记者走访了三穗县彩虹社区扶贫车间项目。以往三穗县的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夫妻二人一同在外务工更是这里的常态。不过现在,就业有了新选择:扶贫车间里满满当当地坐着不少纺织女工,周围是“笃笃笃”的缝纫机踩踏声,布料在她们的手中穿梭。
今年41岁的杨仕召是纺织工人中的一员,十几年间,她一直在外出打工谋生计,脚步踏及浙江温州、绍兴、广东各地……
为什么现在选择回到家乡?杨仕召告诉记者:“出门在外最记挂的就是家里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孩子才刚读一年级,加上老人年纪也大了,我们俩都出门在外,总是不太放心。”
如今,在家门口上班的杨仕召每月收入大概在元左右,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又能照顾孩子,又能赚点钱补贴家用,我非常感谢杭州!”杨仕召说。
目前,彩虹社区扶贫车间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车间负责人杨经理表示:“未来我们想借助杭州帮扶资金,将这个车间扩建得更大,再招五六十人,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户。”
发挥电商优势
打造“网红爆品”
10月,距离杭州多公里外的贞丰县鲁容乡百香果基地迎来了丰收,看着藤蔓上一个个即将采摘的百香果,村民岑元行脸上笑意盈盈。不久后,村民们采摘下来的百香果,就将通过“黔货出山”电商平台送往千里之外的浙江省,成为浙江百姓家中的鲜果美食。
“我现在一个月有多块的收入,和之前在宁波打工差不多。”27岁的布依族女孩岑元行,在百香果基地里负责采摘工作,她告诉记者:“这里离家很近,开销少,我能照顾到家里,一年下来还能有结余。”
山高水远,情意绵长。从“输血”到“造血”,杭州在对口帮扶中,还发挥了自身的电商优势,将农村淘宝、贝店、云集、安厨、严选、万色城等网销平台嫁接进黔东南,打造了三穗鸭蛋、镇远红桃、麻江蓝莓等一大批“网红爆品”。两年来,已累计帮助黔东南州销售农特产品4.46亿元。
据统计,自年结成对口帮扶以来,杭州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个,覆盖14.98万贫困人口。
山海交响,逐梦前行。
如今,浙江省与贵州省扶贫协作工作实现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单一到系统的重大变化,力度、深度、广度跃升至新的水平,共同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对口扶贫之路,奏响了山海相依同奔小康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