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余杭扶贫产业园方黎湾园区暨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开业!” 日前,余杭扶贫产业园方黎湾园区开园暨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在方黎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正式开业。仪式上,黔东南州委常委、副州长沈翔同台江县领导共同为方黎湾园区和新企业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揭牌。 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年9月,该公司位于余杭扶贫产业园方黎湾园区,由台江县扶贫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厂房,余杭区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进行厂房改造、装修和设备采购,由企业主提供流动资金、外贸订单、技术培训、管理模式和销售市场。厂房面积平方米,年产万只外贸箱包,年产值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余个。整个园区引入有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贵州众鑫鞋业有限公司、贵州振荣鞋业有限公司3家浙商企业,启用1处“妈妈制造”苗手工合作社扶贫工坊,形成“三厂一坊”产业扶贫综合体。 说起建厂原因,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蒋荣林说是因为一个经历。 第一次到台江走访贫困学生时,从他们家长那里了解到,就业对于他们来说较为困难,尤其是易地移民搬迁户,不容易找到有固定收入的工作。 “当时我就想,到这边来开一个工厂,让当地的贫困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蒋荣林说。“目前我们在方黎湾社区已经投入了三个工厂,三个工厂计划招工人左右,年产值达到三个亿人民币,员工工资大概0万人民币左右,可以使每户家庭平均收入达到两万块钱。” 园区主要生产外贸箱包、外贸鞋类、手工刺绣等产品,年产值约3亿元。年税收约万元,直接带动余人就业,每年创造务工收入约0万元。 余艳梅是来自南宫镇交密村的易地移民新搬迁户,如今才入住三个月,她告诉记者,前几年也是上海浙江到处跑,年来一直在家带娃,一家六口人的生计重担全压在了在工地干活的丈夫身上。而如今,厂房办就在了家楼下,她毅然决然就来应聘了。 “这个厂真的好,工作环境也非常好,能够办到我们家的楼下,我们很方便,下班了能够带小孩、看老人,对我们刚来城里住有很大的帮助,有了收入,能为老公分担点负担。”余艳梅说。 在贵州繁荣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工人们都忙着自己手里的活,据该公司车间主任王安珍介绍,当前一天工钱一百,按月结。从下个月开始,按件计,多劳多得,目前箱包厂有工人人。 姜丽林是家住老屯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她利用寒假空余时间到厂里来务工,挣些生活费,为来年开学减轻家里负担。今天是她来务工的第三天。 “在家也是无聊,来这里挣一点生活费回去学校,为家里减轻一下负担。能够在家不用出去,特别的方便。”姜丽林说。 县委常委、副县长,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台江县工作组组长姚爱华告诉记者,企业的引入,一方面可以使台江县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我们也是在进一步的对接各方资源,争取在年,在我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其他区块,也引入一些适合我们台江产业导向和适合贫困人口从事的一些产业、企业进来,从而通过产业的带动,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持续的脱贫致富。”姚爱华说。 然而,这,只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产业项目助发展增收
年以来,台江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州委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各项要求,按照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的工作部署,围绕组织领导、人才支援、资金项目、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六方面重点任务,立足“台江所需、余杭所能”,精准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消费增收、教育医疗、干部人才”和“携手奔小康”“5+1”帮扶行动,去年1月以来,两地主要领导互访交流,统筹规划,谋好思路、定好方向、出好举措,全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工作深入开展,为全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台江县老屯乡秀珍菇产业化基地是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个重要配套项目,总投资万元,项目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进行“出租收益分红”,共分红十年,公司按照总项目投资额万元的10%向老屯乡缴纳租金,8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发展村集体公益事业,每个项目覆盖村分得3万元。 在秀珍菇基地生产车间的5号房里,一朵朵秀珍菇破棒而出,务工人员们忙着新一批的菌菇采收。 到基地务工的王明艳和同伴18人目前已来三个多月,她说从菌棒生产到采菇都是由他们几个负责。 “在这里干活每个月的工资保底3,我们每天就是把长出来的秀珍菇采下来就行了。”王明艳介绍到。 杭州借助资源优势,着眼台江产业项目短板,抓实项目建设,全力做好产业帮扶。年,台江县实施帮扶项目9个,帮扶资金万元,截至11月底9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台江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幼儿园建设项目、台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方黎湾安置点卫生室装修项目、台拱街道贫困村基础道路修建项目、台江县人才成长培训项目、台江县贫困劳动力劳务协作项目、台江县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实训楼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完工。 年至年,投入帮扶资金万元,共实施帮扶项目25个,其中产业项目11个。 “年以来,我们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项目,比如是妈妈制造苗手工产业帮扶项目,老屯乡秀珍菇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老屯乡香椿种植项目等13个项目实现了分红,覆盖全县人,分红的总金额达万元,这个成效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产业项目上,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做一个成就一个’的目标。”县扶贫办副主任刘康说。 通过项目的帮扶,就近就业及通过东部企业的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在全县范围内实现了人的增收,给贫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台江县下一步全面实现小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借力消费促黔货入杭
年8月,围绕台江银饰刺绣特色产业,引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项目,打造以银饰、刺绣为主导的示范手工艺产业。 实施“妈妈制造”苗手工产业帮扶项目以来,完成饰品、女装等50余款产品设计,导入杭州企业万元刺绣劳务订单,项目在收益中提取公益金18万元,帮助名残疾妇女获得分红增收。 “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从管理和技能培训、聘请国内外设计师团队、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扶持,‘妈妈制造’项目落地台江,将有力推动台江文化扶贫并扶持手工艺人居家就业,推动我们台江县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为‘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搭建了发展平台。”妈妈制造台江苗手工合作社负责人王建民说道。 今年65岁的余卜送是来自北门湾社区的绣娘,以前她除了照看孙子,闲暇也就绣绣花,给自己或家人缝制衣服。现如今加入妈妈制造苗手工合作社,有了销售平台,还能时常将自己的产品卖到外地,她只有一个愿望:“在外面能看到越来越多自己的产品”。 “很感谢政府,有了公司能挣钱,杭州那边也很重视我们,经常有人来这里看,我们做的东西都送去杭州,有多有少都收。”余卜送一口苗话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为了更好的推动黔货入杭,把台江的农副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销售到杭州市场,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杭州市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台江县工作组组长姚爱华告诉记者,共采用了两种途径,一个是线下,分别在余杭城区的黄金地段以及华东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设立销售台江农副产品的专柜,同时开辟线上渠道。 “年分别同网易严选、腾讯公益网络,王的手创等线上的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年我们成功地将台江的农副产品和民族手工艺品拓宽了在杭州的市场,全年实现销售额达到万元。”姚爱华说。人才支援强智力聚合
“肠鸣音还可以的,肠鸣音还好,现在钾多少?” 旁边医生回:“钾昨天是3.05,今天复查3.12。” “平时可以多吃一点香蕉,橘子这种会好一点.....” 正在给病人检查的钟会明是年10月从浙大二院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医院的挂职副院长,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援派人才之一,他身体力行,带着诸多先进的医院的其他同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其实搞创伤的,我们可能很多都是一些创伤病人,像车祸等严重的创伤病人,这种病人来了以后,我们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按照ABCDE,对这种病人全面的评估跟处理,其实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钟会明说。 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借助沿海人才资源优势,两地坚持采取双向交流、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为台江县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年,杭州市和余杭区共向台江县选派教师28人、医生24人、其他专技人才3人,其中:1-6个月32人,7-12个月13人,12个月以上10人。台江县选派专业技术人员48人到杭州市学习,其中:教师18人,医生30人。杭州市向台江县选派党政挂职干部3名,台江县向余杭区选派党政挂职干部2人。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2期,帮助台江县培训党政干部人。举办专技人才培训班8期,帮助培训各类专技人才名,其中:教师人,医生人,旅游从业人员48人。浙大二院向台江县输出医疗卫生技术28项。同时,投入27万元,赴杭州培训致富带头人39名,培训10天,其中20名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名贫困人口增收。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5期,培训贫困人口人,人培训后实现就业。 栽好梧桐树,只等凤来栖。 如今,余杭台江携手,推动各乡镇、村社、企业、社会组织、学校、医院等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相信在余杭的爱心帮扶下,台江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