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台盘乡红光村,是一个坐落在深山中的古老苗寨。由于地处偏远、土地贫瘠,以往村级产业散乱,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成员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利用各级帮扶资源,积极领办村级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做给村民看、带着群众干、领着大家办”,带头成为行家里手,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联建组织,推动合作社规范化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选好“领头雁”、建好组织阵地、健全组织机制,推动村“两委”领办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真正实现“选准一个人,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一是党组织书记当好指挥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高效推进村级产业发展,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杨勇与村“两委”班子共同谋划,于年12月登记注册红光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万元,杨勇依法担任合作社法人。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杨勇同时担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村“两委”党员村干担任合作社支委成员,配强合作社领导班子。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学习吸纳他山之石,结合摸底调研,对村里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等进行反复研判,确保产业选择做到量身定做、定位科学。二是党组织书记当好参谋员。红光村将村党总支、村合作社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同推进,村党总支书记杨勇带头抓村合作社办公场所建设,争取经费购置办公设备,健全组织机构,组织召开社员大会制定合作社章程、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员管理制度、利益联结分配制度和学习培训制度等,为合作社规范运行奠定基础。同时,红光村党总支成为省级示范建设联系党支部。
联合管理,推动合作社专业化 紧紧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健全运行机制,坚持全面统筹,从严管理,村“两委”始终秉持依章办社、依章办事,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和竞争力。一是村“两委”班子当好管理员。实行村务、党务、社务联合管理,村委会主任张志林依法担任村合作社理事长,其他村两委成员为合作社理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织架构,确保合作社专业化运作。吸纳致富带头人2人,会干事、能干事的村民26人参与合作社管理,结合个人专长,明晰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带头积极参加学习培训,赴苏州、杭州等先进发达地区、县级基地考察学习和培训32人次,赴乡党建扶贫示范基地学习培训7批56人次,通过轮训,村干产业经营管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后备力量和致富带头人发展信心更足。二是村“两委”班子当好协调员。结合红光村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实际,因地制宜选择豆制品加工为主导产业,蜂蜜加工、灵芝、养蜂、茶树菇等为配套产业,把发展的特色产业全部纳入村合作社管理,实行与村级项目同管理同安排同调度,确保运作规范科学,统一推进。村干负责化解在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宣传解读产业扶贫政策,为合作社发展清障护航。年,村合作社带动余户农户发展生姜种植等产业,收入达45万元以上,产业分红覆盖全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荣获“黔东南州年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各项产业发展成效显着。
联享资源,推进基础保障标准化 通过“合作社+N”模式,整合力量、统筹资源与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合作,引领“社企联合”多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多元发展。一是村“两委”班子当好联络员。充分借助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与三级组织部门帮扶工作组、黔东南州供电局、县法院等帮扶单位,以及驻村工作队、党建扶贫工作队沟通对接,共商产业发展事宜,解决发展难题。近年来,红光村争取到党建扶贫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各部门帮扶资金共余万元,创建红光村“三带一支持”党建扶贫示范基地,建成豆腐厂1座、茶树菇棚10个、蚂蚱棚4个,发展生姜、灵芝、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建成红光村基保支部新活动室。二是村“两委”班子当好招商员。成功引进贵州当健蜂业有限公司、贵州省黔味豆爹食品有限公司等实力型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资源平台,助推豆制品获得“D球村·当健”品牌,与该品牌系列农产品“进超市”“进企业”“进单位”,与“货郎书记”营销方式结合,实现产销一体化。
联动责任,推进利益联结一体化 村“两委”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经济优势叠加,以股连心、连责、连利,促进村集体合作社与经营主体融合,与群众利益联结,构建利益共同体。一是村“两委”班子当好监督员。完善监督机制,推动制定《红光村集体经济收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合作社发展红利的8%作为集体经济收入,60%比例用于中心村产业发展后续发展、村级办公、党组织建设、助学金发放、困难家庭慰问等。指导合作社监事会依照制度开展工作,凡是涉及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以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等相关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每月对村合作社联办产业的项目实施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合作社在阳光下运行。二是村“两委”班子当好服务员。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为出发点,每年分红在巩固低收入贫困户的基础上,向听党话、跟党走、热爱村务的村民群众等重点对象延伸覆盖,不断巩固和强化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地位。完善村干部绩效奖励制度,将村合作社发展情况及作用发挥情况作为衡量村“两委”班子能力的重要考核依据,以村集体经济收入10%的比例作为村干年终奖励金,根据日常管理考核办法落实情况确定奖励等次,推动能者上、庸者下,提升村干工作积极性。
刘珍刘思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晓波
编辑潘鸿
编审杨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