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区,易地扶贫搬迁是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已实施搬迁7.06万户30.81万人。
这么大规模的系统性工程,如何推动搬迁平稳有序?怎样让搬迁群众愿意搬、住得下、能致富?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探索创新“四先四同双融合”工作机制,助推政府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尽责、高效便民服务,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示范工程,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今年7月31日,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项目,被中央依法治国办正式命名为首批24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之一。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全州人民欢欣鼓舞,信心倍增。
“四个先行”:打消搬迁疑虑
“以前住在大山里,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现在搬出来才知道,生活处处要和法律法规打交道,一点马虎不得。”从数百里外台江县新寨村搬迁到凯里市上马石安置小区的杨小花笑着说。
“村干部都说搬迁政策好,但从台江搬到凯里,跨了行政区域,路远不说,以后户籍转换、土地变更、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会不会成为问题?”
对于搬迁,杨小花心里有着很多疑虑。
疑虑彻底被打消,得益于当地司法局政策法规宣传队的一次次宣讲——法律法规和保障政策的普及,让杨小花决定搬家,在社区的帮助下,就近找到了小区超市的工作,开启了全新生活。
走出大山是好事,但搬迁户最大的担忧还是生计问题。“搬出去吃什么?”这是每一次搬迁动员会上干部必答的问题。
两年前,68岁的丹寨县麻鸟村贫困户张金开和驻村工作队员文珍伟红了脸,“我种了一辈子苞谷,现在让我去种菜卖,我不去!”原来,靠种植玉米,张金开一年能有元左右的收入,他担心搬下山,这笔收入就没有了。
驻村工作队决定带老张到安置点的蔬菜、蓝莓、食用菌基地看看。这一看,老张心里有了底,终于同意搬迁了。
“让普法理念走在前,让群众更清楚明白国家的利好政策,这样才能真正消除群众顾虑,推动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锦屏县司法局普法干部吴礼桃看来,很多贫困户世代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山里,对外界信息接收能力也比较弱,唯有用心用情做普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保障工作,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信任。
“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补助多少钱、后续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问题,黔东南州积极发挥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引擎”的作用,建立了法治保障“四个先行”机制——“政策项目立项,风险评估先行;政策项目设计,合法性审查先行;政策项目实施,法律顾问先行;政策项目落实,法治宣传先行”程序。
去年以来,全州9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立项实施风险评估实现%全覆盖,全州共配备名法律顾问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次,确保依法决策和政策知晓全覆盖。
“四个同行”:筑牢法治保障
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小区里,一栋栋别致的小楼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
“住房补助10万、装修奖励1万8、入住奖励1万,我自己只花了1万多,就从破旧狭窄的老房搬出来,住上好房子,成了凯里人,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正在小区广场健身的唐世贤开心地说,两个孩子就近入学,自己当小区保安,有了固定工作,妻子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像唐世贤这样搬入安置点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并不是个例——丹寨县在扬武安置点通过流转土地40亩,由政府补贴,用于发展大棚姬松茸种植,带动14户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增收;从江县投资万元建立美娥农业产业园发展特色种殖项目,为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提供个就业岗位……据统计,全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79个,累计开展就业创业服务10.98万人次,实现就业创业人,做到了有劳动力搬迁户“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如果群众只是搬出了大山,搬进了城镇,而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那将是怎样的场景?我们统一了认识,搬迁是一个完整的法治保障体系。”黔东南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亮。
黔东南州针对众多民生事项,采取法治手段,保障国家法律法规、各项搬迁惠民政策精准执行到位,执行不走样。在就学教育、就医保障、兜底保障、就业创业中,都实现法治保障同行。
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66所学校,解决2.8万名学生就近入学,均配齐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全州安置社区因贫失学辍学数为零;医院全覆盖,配备医务人员名,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安置点已发放困难家庭临时救助金3.58亿元,惠及23.85万人。
年,黔东南州被全国普法办表彰为贵州省唯一的“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这是对黔东南州探索特色普法助推法治建设的充分肯定。
“两个融合”:夯实治理基础
年3月27日,岑巩县同心易地移民安置小区法律援助联络点接待了5名搬迁群众:帮忙讨回包工头李某拖欠的16余万元工钱。联络点迅速开通安置社区法治保障“绿色通道”,仅用1天半,这起涉及多人的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就得到了圆满解决。
年9月,凯里上马石50余名群众到上马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其被某房开公司拖欠上百万元劳务工资,经上马石社区法律顾问释法明理、依法调解,拖欠工资在两个月内兑现。
这是黔东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两个融合”机制的真实案例。目前,全州安置点建有公共法律服务站点77个,高效便民地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事项;有矛盾纠纷调解组织76个人,累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件。
30多万人,集中搬迁到全州7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里——这意味着黔东南的治理能力面临着巨大考验。
“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和民族团结’双融合机制,不断夯实安置小区治理、自治体系,提升搬迁群众自我管理意识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治安防控水平。”黔东南州司法局局长侯美嘉说。
“以前生活在农村,出门不锁门,习惯了,搬迁以后,有几次钥匙忘记带了进不来,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以后,通过人脸识别就可以进来,安全又方便。”凯里市上马石安置点搬迁户张洪良对小区治理竖起了大拇指。
安置社区有了“高科技”,搬迁群众吃了“定心丸”。目前,全州75个安置区共建成综治中心76个,划分网格个,配备网格员人;建成警务室(含并入辖区管理)72个,共有警力人;安装摄像头个、智慧门禁个,建立群防群治队伍个人。
小青瓦、坡屋顶、小翘角、雕花窗、风雨桥……走进黔东南州雷山县城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牛王寨,浓郁的苗族风情扑面而来。
全州各安置社区在配套建设“乡愁馆”、苗族芦笙场、侗族花桥长廊等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设施的同时,将法治文化融注入文体设施建设和融入小区公共环境,广泛建成宪法法治文化广场、普法鼓楼、法治文化凉亭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风序良俗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公约,推广居民自治、公约管理,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鼓励邻里守望相助,倡导坝坝会等民主议事方式,培养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原载年11月12日多彩贵州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