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块啊,那算下来每个月就有多了,不错不错,小伙子加油干。”10月19日,剑河县仰阿莎街道方家村村主任、劳务经纪人方文海正通过电话对动员务工的村民方小平进行回访。
叉车技能培训
“小伙子不错,刚大专毕业,前些日子刚帮他联系到杭州的电子厂上班。”从浙江杭州企业实地考察岗位回来的方文海就在村里忙活起来。他带着村组干一起学政策,跟着镇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上门推介就业岗位。
受疫情影响,今年当地部分村民出行计划延迟。他便把各家情况记在心上,通过岗位考察,仔细为不少村民物色了许多好岗位。
剑河县组织劳务带头人(经纪人)到杭州考察学习
“这次过去考察,收获很大。工资高的岗位对技术要求也很高,但也有合适的,比如制衣厂、橡胶厂,每月也有至块的工资,这些岗位门槛较低,非常适合村民们就业。”方文海说。 作为县里发展起来的首批劳务经纪人之一,现在方文海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了:“我们还是要通过开展精准劳动力全员培训,来提高其业务技能,从而提升大家的收入。”
劳务公司组织人员外出务工
稳定就业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黔东南州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职能与专业优势,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劳务经纪人(就业队长)等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力量促进就业,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
农民工返岗咨询点
为此,该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行、规范高效”的原则,年挂牌成立黔东南州人力资源市场,凯里市、镇远县、锦屏县、台江县建立县级人力资源市场。按照“县级总社+乡镇成员社+村级劳务合作社”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模式,全州组建劳务合作社个。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群众就业”的有组织劳务就业新路子,大力培育劳务就业队长,目前全州共明确劳务就业队长人。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国营企业、社会力量创办劳务公司,为求职人员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服务,全州89家劳务公司就是好的开始。 “作为中间人,我们不仅需要两头兼顾,做到人员与岗位的精准匹配,还要提供‘保姆式’服务、跟踪服务,稳住就业队伍,可以说我们算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人’。”浙江新联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剑河工作站负责人叶辉介绍说。该公司于年引进剑河,目前向浙江输送就业人员多人,同时还在剑河开展技术培训、劳务经纪人等培训,不断提高当地就业人的就业技能。 此外,为了实现人员与岗位精准匹配,黔东南州采取输出、输入地两头对接的方式,通过大数据系统运用,在用人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搭建起精准就业平台。并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东风,与杭州就业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劳务就业优惠政策。今年,州县两级分别与对口帮扶城市签订稳岗协议,在杭州建立26个务工稳岗监测点、家劳务输出基地,收集就业岗位信息4.79万个。 为了激励市场主体力量,该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策补贴等方式,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劳务就业队长开展就业摸底排查、求职招聘、有组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劳务就业服务。
外出务工就业培训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兑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跟踪服务补贴、组织服务补助、劳务队长补贴等补贴补助共计.97万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招聘活动余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1万余人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组织劳务输出3.89万人,劳务合作社有组织劳务输出11.5万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技能培训人次。 通过系列政策,黔东南激活了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力量,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外出劳务就业更加有序、高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光燕
编辑孙远铭
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