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要退休了,作为全国重点高中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全国教育界都广获认可,有民办高中开出年薪两百多万挖他,但这个“名校长”却做了一个决定,让很多人看不明白。
年,他来到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当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
这是所高考成绩在全州垫底的“差校”,而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解决吃住,分文不取。
陈立群的自我评价是,不置一分钱房产,不炒一分钱股票,写过16本书,当过5所中学的校长。
他要在这所“差校”实践平民教育的理想,在苗族人口占比98%的“天下苗族第一县”,给这帮苗族孩子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更要影响成千上万户苗族家庭的未来。
1
全国名校长在小地方遇难题
来台江前,他最放心不下90岁的母亲,老母亲得知儿子要去支教,非常支持:“我身体好着呢,不信我跟你打赌。”而台江县教育局局长龙峰不知道,他大胆的邀请,能否得到陈立群的同意。
邀请说出口,龙峰自己都觉得不切实际,况且就算陈立群答应了,台江这座偏远且贫困的县城,又能拿什么招待好这位名校长呢?
然而陈校长没开条件,“解决吃住就行”卸任浙江省的国家重点高中校长,来到距离杭州公里外的贵州山区,陈立群开启了他分文不取的支教生涯。
支教绝不是一次理想的浪漫之旅,一身西服、打着领带、背着双肩包,师生都被这位空降的校长“帅”到了。
但刚在学校转了一圈,陈立群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这哪像学校的样子啊?
多名学生只有一个食堂,刚端出来的菜盆边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苍蝇。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宿舍,公共厕所气味扑鼻……
陈校长从硬件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从一口锅,变成三个食堂六口锅。
学生搬进了六到八人、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民中的教师状态和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校长感到诧异。
校园本是宁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吵吵嚷嚷好似菜市场,老师不管,学生不学。
刚来,他面对的便是险滩硬茬。陈校长决定从课堂氛围下手,他带着小板凳旁听一节高三语文课。结果老师不负责任、照本宣科,把作文的开头当作了结尾去讲。还有教师迟到早退,45分钟的课20分钟讲完就走了,这让他感到诧异,并痛下决心,准备改变。
不破,不立。对待“乱校”须用“铁腕”,他的“雷霆手段”接踵而来,直击学校沉疴。
随后,陈校长又将另一名老师调离岗位,因为他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不到一个月,两位老师接连被撤岗,这件事震动了黔东南教育界。
很多习惯松散的老师,一下子把精神都绷紧了。课堂大于天,这个理念唤醒了全县的老师。陈校长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把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拉回正轨。
2
爱与责任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学生是老师。”他用“雷霆手段”唤醒老师们的责任心。显然,一味“雷霆手段”也不是他的初衷,如何提振教师士气、激发教师潜能,成了陈校长急需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新学期开学,他收到一封辞职信:“我是铁了心要走。”这突如其来的辞职信是刘明老师写的。
陈校医院,原来刘明的妻子头天晚上生了第二个孩子。
刘明坦言,元要养活家里六口人,难。不得已才想离开工作了15年的民族中学,去薪水更高的民办中学。
听了这,陈校长挽留的话实在说不出口。他何尝不知道教师收入微薄的难处?他只能说,学生们都很想你,盼你能回来。刘明听了眼睛一红“辞职信我收回吧……”
陈校长几乎每个月都要面临这样的挽留。因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他没少跟当地教育部门争取,增设目标考核奖、教学质量奖等,但当地财力实在有限,到手的补助杯水车薪。
他把20多万元奖金捐出来,那是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杰出人才奖,在台江设立“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元。
他拒绝了年薪多万的高薪,来到贫困山区,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陈校长在贵州支教三年期间,走访过多名学生的家,资助学生家庭的累计达10多万元。
他去过最远的一个孩子的家,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再坐烧着柴油的小船45分钟,最后走路半个小时。
更让陈校长焦虑不安的是,另一座横亘在人心里的“大山”,台江县至今仍然没有脱贫,群众依靠外出打工赚取微薄收入,留守在家的儿童数量居高不下。
当地流行的观念是“读书无用论”、“早点打工好”: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喝酒、斗牛、打麻将;等着别人送小康。
陈立群到任后召开家长会,看到有的班家长还没老师多,可见教育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台江民中作为全县唯一的高中,过去几年,高考成绩在全州垫底。
一些学生靠着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注重享受而不思进取,学生对手机的迷恋超乎想象,早恋、抽烟、沉迷游戏等现象频发,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辍学。面对这样的孩子和家长,他又能如何?
他打的第一张牌就是严格管理,宣布开展校园安静环境学习月。原先像是四处撒欢儿野马驹的学生,突然被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像是有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在逐渐改变。浮躁止于宁静,惊雷响于无声。
如果说行为习惯可以刻意培养,那么对学生精神层面进行引导,才正是陈校长大显身手的时候。通过国旗下演讲、成人仪式,他去激发学生的斗志。
这些学生们从没有听过的活动,给他们打开了一扇人生的新大门。经常有学生给陈校长写信:
“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这个不平凡的想法。”
3
他改变的不只是这群苗族孩子
因为陈校长,台江民族中学的一大批学生,改变了生活的选择,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年6月,他带的首届毕业生高考,全县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这唯一的高中,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从家长到亲友无不感到欣喜。一本从40多个翻到多个。
往年,台江中考前名的学生中,留在台江民族中学的只有十来个人,而年这数字翻了几倍,到95人,全县中考状元也第一次留在民中。
年,全校名学生参加高考,有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老师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尊严感就上来了。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他都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通过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和责任心,改变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命运。尊师重教的民风慢慢形成。
陈校长号召老师们走进寨子,把社会最底层撬动起来,让苗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意义:
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陈校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