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江县将“稻+”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产业来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台江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传承千年稻鱼共生农耕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依托中国农科院科技优势开展“新法种稻、古法养鱼”“稻+鱼”产业有了新突破,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的目标。
富强村排扎亩大坝张奎摄
稻浪飘香,鱼儿翻跃。日前,记者走进台江县排羊乡富强村排扎大坝,看见富强村支书姚祖恩带几个村民开田捉鱼,一条条肥大可爱、鲜蹦活跳的稻花鱼,顺着开沟的田水流到沟里,捉之捧在手上,心里乐滋滋。
富强村支书姚祖恩(左)开田捉鱼张奎摄
姚祖恩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坝区田有亩,是优质稻种植示范基地,按亩产公斤来测算的话,总产量5万公斤左右。稻田里面还投放了鲤鱼和鲫鱼,鲤鱼投了公斤,鲫鱼投了公斤,预计产量公斤,按稻花鱼的市场价每公斤60元来算,年收入可达30万元。”
排羊高密度养殖基地张奎摄
在排羊乡排羊村大坝,标准化建设的高密度养鱼基地更引人注目,走近基地,成千上万只小鱼跃出水面觅食、抢食,场面十分壮观。
张奎摄
排羊乡副乡长姬忠生介绍,今年排羊乡稻田综合种养投放鱼苗亩,共计鱼苗投放约9万公斤。同时,积极探索高密度养鱼+池塘养鱼+稻田养鱼+大水面休闲养鱼“四鱼共生”发展模式,努力盘活排羊乡鱼种场及周边资源,发展高密度养殖50亩。
好山好水出好米。台江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平均海拔.5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7毫米,是发展“稻+鱼”的理想地。勤劳淳朴的苗家儿女沿袭千百年前苗族人民从清水江流域选育出古老稻花鱼品种(呆鲤),秉承苗家传统的稻花鱼养殖方法以及农耕技术,稻鱼产品兼具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征。
台盘乡平水村优质稻田张奎摄
台雄高密度稻田养鱼基地张奎摄
年以来,在中国农科院和贵州省农科院的科技专家帮扶下,台江县凭借资源优势,全面推广稻鱼综合种养项目在萃文街道、排羊、南宫、台盘等乡镇(街道)建立养殖示范村和示范基地,通过“支部+党员+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这种养殖技术,鱼以摄食稻田的天然饵料(如浮游微生物、稻田害虫、杂草和稻花等)为主,不投放人工饲料,且稻田不用除草、极少喷洒农药或除草剂,节省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温泉村稻田养鱼张奎摄
阳芳优质稻田张奎摄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小闯告诉记者,台江县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和中国农科院科技优势开展“新法种稻、古法养鱼”试点建设,引进华浙优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稻鱼产业数字化平台,实现小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水稻的标准化生产;同时,开展“认养苗疆一块田”等订单制销售,提前谋划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预期亩产优质稻公斤、稻花鱼40公斤、经济效益元以上。
张奎摄
据台江县农业农村局提供数据显示,年,台江县稻鱼综合种养面积8.9万亩,累计投放鱼苗6.6万公斤,目前累计投入资金.万元。预计水稻总产量4.9万吨,产值1.76亿元;稻田鱼总产量0.45万吨,产值1.78亿元。
张奎摄
“就台拱街道台雄这个养殖点来说,老百姓用土地入股,一亩田给老百姓租金元,收成以后还跟合作社分红,田虽然已租,但是依然由老百姓种植水稻,产量跟企业三七分成,老百姓得七,企业得三,种子和肥料都是企业提供。贵州年年有余渔业有限公司在台拱街道、排羊、方召三个乡镇(街道)试点建设发展,预计总产量吨鱼,增加一线工人就业5人,临时用工每天约人。”台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小波说。
“稻+鱼”种养殖让台江的传统水稻种植“脱胎换骨”,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可以说从以前的“自食其力”,转变为今天的“坐享其成”。金秋八月,苗疆腹地梯田稻谷飘香四溢,走在田边,一股股“鱼米之乡”味扑面而来,鱼儿觅食的声音不绝于耳,苗族群众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乡村振兴之路徐徐展开。
长滩优质稻大坝张奎摄
作为中国“村BA”的故乡,台江“稻+鱼”不仅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更为乡村振兴新篇章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台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奎姜学维张俊
原标题:《贵州台江:“年年有鱼”见奇效“一地双收”助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