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见证读小康中

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文/程萍

和“小康”结缘,是因为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构想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状态,引发研究的兴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天地出版社和小康杂志社合作,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范例”《小康中国》一书,讲述人与祖国、人与家乡的美好故事。读罢掩卷,回想40年小康建设之路,弹指间已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想说的话很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是关键

自年底小平同志提出20世纪末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构想和“三步走”战略,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强国阶段性目标,历经40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 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人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奋发的汗水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基层 组织和 府用改革创新的勇气创造了无数生动的范例,《小康中国》用亲切、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历史侧面和一步步艰辛的探索足迹,虽是管中窥豹,却也惊鸿一瞥。

翻开《小康中国》,洱源县汨汨流淌的清泉,台江县山水相依的苗寨,晋冀蒙交界处“鸡鸣一声闻三省”的天镇县,川滇藏核心区被誉为“神秘香巴拉”的稻城县……一幅幅妙笔绘就的美丽画卷,令人心驰神往。直播带货书记王国忠,对口帮扶县长姚爱华,移民新区书记杨智,驻村 书记柏挺,保姆大学校长富肖艳,村委会主任刘跃明,致富带头人卢英光,养殖合作社老 员李高强,特色民宿经营村民泽仁拥忠……一个个基层 干部和劳动者的鲜明形象,更让人感动流泪。正是他们,让穷山恶水变成金山银山,把青山绿水建成美丽乡村。 章“脱贫攻坚新样本”中的7篇案例,就在这样的美好和感动中不知不觉读完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抓住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牛鼻子”。年11月25日,在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中国小康的决胜性战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贫困人口从年底的万人减到年年底的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万人以上,被世界银行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将如期实现。

《小康中国》“脱贫攻坚新样本”专题选取了云南、贵州、山西、四川、陕西和广西7个中国西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发展相对滞后省区的7个贫困县,从不同侧面真实地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指挥阶段脱贫攻坚的实战。有异地搬迁建设新家园的创举,有 员带头凝心聚力的典范;有“扶贫”更要“扶志”“扶智”的远见;有旅游带来活力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探索;有接地气服水土的普惠金融模式;也有 企业助力发展电商的尝试;还有引来凤凰下金蛋的示范……每一个故事都鲜活具体,却是小中见大,宽中有神。这个“大”和“神”就是紧紧抓住了产业扶贫的纲,从长远消除贫困着眼,从因地制宜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入手, 员带头, 策引领,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建设家乡,创造美好生活,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些案例虽然只是中国减贫脱贫攻坚战的冰山一角,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近亿贫困有些甚至是赤贫人口正在走向小康的艰难过程,这一过程说是世界减贫脱贫历史上的壮举,一点儿也不过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没有哪一个 真正关心过如此众多人口的幸福和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解决过如此众多人口的减贫脱贫。只有在中国共产 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可能推动这样的伟业,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从这样的视角思考,《小康中国》一书不仅仅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范例,也为世界减贫脱贫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留下可查可考的历史见证。

二、为世界打开一扇更加真诚的窗户

《小康中国》分为九章,有9个专题。除“脱贫攻坚新样本”外,还有“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新高地”“乡村振兴承载中国梦”“科技创新加速度”“基层社会治理大变革”“文明建设新标杆”“休闲旅游新风尚”“美丽中国进行时”等专题,在我国经济、 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宏观视角下,选取地方产业升级、企业科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百姓文化生活、区域文明风尚、特色生态修复等中观重点难点领域,讲述县市微观实践和创新,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记录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发展,每个故事都让读者有所收获,或增长知识,或开阔眼界,或鼓舞斗志,或引发思考。

在以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时时的点信息如洪水汹涌倾泻,劈头盖脸而来,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实物书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哪里?《小康中国》一书至少在既有微观故事又有宏观视角,既有鲜明观点又生动可读两点上有所尝试和突破,为传统媒体得到读者青睐提供了经验和路径选择。做到这两点有效结合的方法,就是采用了案例式的撰写手法和文体——这是《小康中国》一书的突出特色,也是媒体人相对擅长的技能。

案例不是例子。作为原国家行 学院首批参与中国与欧盟合作TOT项目的教师之一,我比较系统地参加了法国国立行 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 府管理学院两大案例教学体系的培训,从此开始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案例在引发思考、提升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案例的效果组织过调查,结果显示,在十几种信息接收和交流方式中,案例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1位;在知识传授、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占第2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占第4位。

为什么案例会有如此好的传播和接受效果呢?最主要的原因,案例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诉说和描写,生动有趣,不强加给读者任何观点,每一位读者在读完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依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产生联想和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结论和启示——实现开卷有益。案例中所有对思考的引导性预设,都巧妙地以客观事实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些事实包括与案例相关的法律、法规、 策、数据、历史文献等硬的核心资料,也包括对涉事人物及其语言行为的描写、包含“5个W”基本要素在内的事件特别是关节点的描述、专家或旁观者(包括媒体文章)的评论、背景知识等软的边缘资料。一篇好的案例,作者无需发表个人观点,只是把故事讲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读者有一口气读完的愿望,读后却思潮起伏,思考了很多问题,甚至得到启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行动方案。这就是案例的魅力所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如何讲”“怎样好”的方法和技能。

在20余年从事教学研究的经历中,我通过观察得出一个看法:中国的教研工作者比较擅长写论文,因为论文主要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观点,并借助已有理论对个人观点进行阐释,通过自圆其说得到认同。正是由于长期这样的训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会写案例,或者写的不像案例,不习惯用文字描述客观存在,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表达自己的看法,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他人。这是案例的大忌。一个好的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个人的视角汲取有用或者有益的部分,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激发思考,得出自己对该事件的判断,以及触类旁通的启迪,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客观描述和结论开放,是案例区别于其他文体最突出的两个特征,这一特征恰巧也是各类新闻文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媒体人采访和撰写新闻通讯的过程,与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撰写案列的过程极为接近。《小康中国》一书采用案例形式,客观讲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故事,正是发挥了媒体和媒体人的优势。记者(作者)们深入基层采访,通过眼观耳听口问脑思,直面现实,以客观理性的笔触,记录事件过程,讲述所见所闻。读者虽未亲历现场,也感受到了基层 组织、 府、企业、社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热火朝天建设小康社会的激情和干劲,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现实画卷,梦想不再遥远,梦想就在身边,就在你在我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干与奋斗的故事中。《小康中国》带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种在听了故事之后的振奋和鼓舞,而这种立刻想奔赴山区老区郊区社区林区的激情,并不是作者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作者细致的描写融化为娟娟细流沁入读者心田,汇聚为澎拜的心潮。

小康社会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刚刚开启新的征程。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角,用真实客观之笔,记录世界的变迁、中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兴衰,也记录百姓的苦乐,奋斗与失败,汗水与成功,需要更真实的眼睛,更纯净的心灵,更朴实的语言,更无我的境界。《小康中国》作为记录中国21世纪发展 参考价值的史料,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为整个世界打开一扇更加真诚的窗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