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台江县台盘乡党建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台江县台盘乡按照“抓产业扩企业振村美”的整体发展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指引,大力发展大棚种养、乡村康养,助推企业扩容,以产业规模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本土农产品展示

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台盘乡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大力推广“村社合一”“党社联建”,指导村集体经济强、产业发展好的村合作社党支部之间结成对子,强村与部分弱村合作社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强强联手,以强带弱,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以组建或单建的方式,在全乡13个村级合作社建有党支部6个,全乡村干部领办合作社均实现党的工作和组织全覆盖。

阳芳村是台盘乡的千人以上大村,实行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村党总支部在三级组织部门帮扶指导下,积极实施“三带一支持”党建扶贫模式,强化村级发展管理。通过成立村级农业产业合作社,借助县招商引资平台,年该村引进开阳盛丰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并打造巴拉芳华农业示范园区,园区规划面积亩,主要种植羊肚菌、丝瓜、西红柿等,年销售额达万元,有效带动该村群众创业就业。

巴拉芳华农业园区进驻阳芳苗寨

该村积极整合电力帮扶资金和财政资金建立村级蔬菜大棚基地,形成“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争取巴拉芳华园区负责蔬菜大棚基地的种植技术指导服务和销售等问题。争取电力等帮扶部门发展亩“稻+渔”示范基地,年预计产粮7.5万公斤,产鱼0.万公斤,实现经济收入40万余元。

干群齐心助力村级“稻+渔”项目

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交叉管理运行模式,台盘乡积极推动村干部到合作社任职,将党员参与和推动产业发展纳入党员积分制管理考评内容,设置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模范岗,引导年轻党员、致富能手加入合作社,促进党员在“挣分”“积分”中助力产业发展。目前全乡有7个村党组织书记均依法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及合作社支部书记。

年,阳芳、红光2个村种养殖合作社荣获“全州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在创建全省示范合作社。

做好生态富民文章

尊重民意,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台盘乡党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各村党组织召开产业发展动员大会,了解群众发展意愿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展土地、林地资源摸底,会同各村帮扶单位逐村做好产业发展分析研判,帮助7个村选好大棚蔬菜、羊肚菌、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制定了台盘乡食用菌产业和枇杷产业种植发展计划,到年种植面积将达亩,为实现全乡产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阳芳村大棚羊肚菌种植基地

把握生态底线,台盘乡积极筹备乡级乡村振兴规划委员会,以“以点带面、分阶段递进”的方式,依托“一河两湖”(巴拉河、姊妹湖、空寨水库)资源禀赋,谋划实施生态河堤、庭院提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打造以阳芳村为中心辐射德卷、空寨、台盘、南瓦、南庄5个村区域协同发展的康养小镇示范乡,促进产业和生态共赢。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通过建立银政企(银政民)三方联动协作机制,依托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基地产业项目(合作社、农户)提供结算、资金等一篮子金融支持,促使经营主体活起来。台盘乡政府负责各村项目管理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各村负责产业项目落地落实和运营管护,明确责任,协同推进。

红光村依托D球村和贵州当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平台资源,成功探索“三带一支持”产业发展新路子。积极做好阳芳、红光、平水三个村支部联手文章。年以来,三个村强强联合,实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大棚蔬菜、蜂蜜加工、“稻+渔”、豆制品等产业项目,实现利润万元以上,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贵州当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赞助红光村村集体经济项目

“在这里干活每天都能回家,还可以照顾老小,收入也稳定,国家政策好,把厂开到村里来了”红光村贫困户潘又应一边忙着包装豆腐干一边高兴地说道。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台盘乡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帽子”不再是群众分红的资本,而是以奖代补,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股份联结、服务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全乡产业项目累计分红万余元,重点向“两类户”和“发展积极户”倾斜,多个项目覆盖户数0余户次。

同时,完善村干部绩效奖励制度,将产业发展效益作为衡量村“两委”班子能力的重要考核依据,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10%比例作为村干部年终奖励金,根据村干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和推动产业发展情况确定奖励等次,提升村干部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

年上半年,全乡争取上级批复的3个产业扶贫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完成2个,1个正在有序推进。

通讯员潘雪梅刘开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凌忠云

编辑吴一凡

编审闵捷肖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