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5月11日电 题:少年锦时,有师如父——记浙江对口帮扶教师、贵州台江“名校长爸爸”陈立群
新华社记者李银、李惊亚、俞菀
“亲爱的陈爸爸,请允许我们这样叫您……”
这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届孩子们的一封信。这样的信,在校长陈立群手里,还有厚厚一叠。
在浙江担任中学校长30多年,陈立群带出了12届多名宏志生,其中很多学生都喊他“陈爸爸”。
花甲之年,他志愿远赴贵州义务支教。三年间,和苗乡孩子结下父子般的深情。
破天荒,穷县城同时走出数百个大学生
年盛夏,台江县城,苗族妇女张再美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你的女儿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我们来给你送喜报。
张再美和丈夫下岗多年,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女儿身上。当几位老师,把盖着“台江县委县政府”鲜红公章的喜报郑重交给她的时候,张再美忍不住流下眼泪:女儿的人生,从今天起将迈上了新的平台。
台江民中的张喜报,送了整整一周,那段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
“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每年仅有来人能上二本线,年和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就外出打工了,基本不抱什么期望,开家长会家长还没有老师多;教师迟到早退,45分钟的课20分钟讲完,回办公室休息;学生上课睡觉、聊天、吃东西,放学回家没人管,抽烟、泡网吧、谈恋爱,每年都有百余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辍学。尖子生大量外流,剩下的学生破罐破摔。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出名的“差校”却在这几年打出“翻身仗”。年,全校名学生参加高考,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11年来,台江高考没有一个上分,这一次“破纪录”达到8人。招生分数线提高近分,甚至吸引了周边县的尖子生入读。家长们对本地教育开始抱有期待,留在孩子身边的家长越来越多。
奇迹背后,一个人功不可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原校长,现任台江民中校长陈立群。
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因家境困难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他的人生轨迹得以改写。1年,他创办浙江省首个专门招收家境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宏志班。62岁的陈立群从教38年,担任校长34年。他始终有个信念:人在难时,帮一把,或许能改变一生。
年退休后,国内多家民办中学向陈立群伸出“橄榄枝”,年薪都在万元以上。他却一一婉拒,说:“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当年3月,陈立群主动来贵州黔东南州各县市义务作讲座,在台江县的盛情挽留下,担任台江民中校长。
爱与责任,无问西东
上任第一天,陈立群走进台江民中食堂,被“吓了一跳”,原以为只是管理跟不上,没想到硬件也如此落后: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学生宿舍是教室改造的,几十人挤一间,公共卫生间气味扑鼻。
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两个月内,全校三个年级分三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新学期开学前,学生搬进六到八人、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
解决了吃住问题,陈立群的